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中国国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的扎根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9 16:58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政策的态度己成常态,它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民意表达倾向,这种政策态度倾向对公共政策的议程、制定和实施及其措施变更等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它对国家政治机制所形成的压力作用也呈增强趋势。然而,不仅是我国政府对网民的公共政策态度尚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国内学界也还未对这一课题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我国网民的公共政策态度形成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目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学术课题。 运用扎根理论是对网民政策态度形成研究的一种探索。扎根理论源于后实证主义和符号互动论,是质性研究中的核心研究方法之一。扎根理论从特殊现象中发现规律,实现对社会现象完整透彻的解释,并发展出多元理论或理论体系,这是其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本文依据扎根理论采集原始数据和进行编码比较,进而展开研究过程。 首先,对网民政策态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网民政策态度是网络公民以互联网为平台所表达的对公共政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分析现阶段我国网民政策态度的呈现和识别,采集并筛选出近3年(2009年6月-2012年1月)37例有代表性的网络公共政策议题的网民评议数据,从某一具体政策议题的新闻原创跟帖量、级联跟帖量、发博客数量、发微博数量、新闻转载量、网络媒体分布、评议时间跨度这六个维度构建“网民政策评议焦点识别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对网民政策态度进行宏观扫描,本文发现,网民政策评议焦点集中的领域依次是:民生、房地产、公务员与反腐、法制、国民收入、民主与权利、公益和社会稳定等。(这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其次,运用扎根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40,000多条网络热帖进行深入的编码分析,并参考这些案例5000,000多条网络跟帖的辅助资料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发现,现阶段我国网民政策态度是“倾向性的政策态度”。即网民普遍的、趋向一致性的政策认知特征、政策情绪状态和政策批判目的。具体表现为“政策认知定势”、“政策情绪饱和”和“政策批判迁移”并存的消极批判倾向的态度特征。(这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二) 再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群体压力”、“社会场域”和“媒介诱导”是构成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动因集的主要来源。群体压力动因主要包含“噪音效应”和”催眠效应”。社会场域的作用力集中体现为“政策沉淀”。媒介产生“议题效应”和“标题效应” 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了“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动因”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四种动因、三个作用环节和相关理论论点。即群体压力、媒介诱导和社会场域作为动因集作用于网民个体政策认知、政策情绪和政策倾向的心理过程环节而产生特定政策态度,以及这一特定政策态度随作用力的变化而转化的特性。(这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三) 最后,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网民由消极的政策态度向积极的政策态度转变,针对性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包括:决策者要以“民生”为政策导向,加快颁布补偿性社会政策;重视探索网民政策态度评议和采信机制;研究创新政府与网民的政策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政策质量;着力重建政府公信力;重构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以开放心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并形成网民政策态度表达的健康环境。 同时,还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对网民政策态度研究的未来提出展望和期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21.5;G206.3;D03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姣娥;;网民政策评议焦点识别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3年04期

2 郭小安;;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558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58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