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4年我国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18:30
【摘要】: 在我国,人道主义问题长期被视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而不予理睬,与之相关的人性、异化问题,更是被视为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上的洪水猛兽而大张挞伐。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笼罩在思想理论界上空的极左阴霾才被驱散,而在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上的禁区也随之被突破,人们尤其是敏感的艺术家、文学家,开始对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进行深沉而痛苦的反思,一系列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应运而生,突出地表现在对“文化大革命”中侵犯人权、蹂躏人性的深刻揭露。加之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重要著作相继发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热潮,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研究。转型的国内环境和深刻的国际背景为我国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铸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平台,于是从1978年开始,我国理论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时间众说纷纭,百家争鸣。 发生在我国的这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它首先起始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文艺界对反映人性作品的评论,然后发展到学术界对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进而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使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复杂化,从而才上升到现实政治性高度的。这场争论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初,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等原因,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这种不足和缺憾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今天重提这场争论并无褒贬之意,也无意对此作出皂白之断,只是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这场争论,希望以史为鉴,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或启示,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本文编号:2678807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04期
2 黄万盛 ,尹继佐;试论革命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靳辉明;论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异化”和青年马克思的“真正的人道主义”概念[J];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4 马泽民;;“人的哲学”剖析[J];学习与研究;1982年01期
5 陆荣椿;也谈文艺与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兼与朱光潜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3期
6 鲁家果 ,林之达 ,王治林;“异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J];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06期
7 陶人;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1期
8 石仲泉,王君琦;对学术论争的一点浅见[J];学术界;2003年05期
9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年03期
10 计永佑;两种对立的人性观——与朱光潜同志商榷[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本文编号:2678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7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