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17:4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年生于美国,1959年获耶鲁大学法语博士学位,1976年成为耶鲁大学教授,现任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詹姆逊视野开阔,在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因其具有的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而被誉为“引导了美国人文学科的方向”。 詹姆逊从70年代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在这些著作中,詹姆逊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结合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辩证批评的框架,此后发展出了一套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政治诗学。在他的成熟之作《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的叙事》(1981)一书中,他对“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及“政治无意识”做出了较详细的阐述。 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中提出的文本-历史阐释模式是一种从总体性研究视角出发的政治阐释模式,这种阐释模式运用生产方式的主符码,以文本为圆心,以历史为文本阐释的终极视野,在阐释过程中揭示文本所蕴涵的政治无意识,使文本重新历史化。詹姆逊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阐释模式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统一。 本文引论部分首先简单介绍詹姆逊的生平和学术历程,介绍国内对詹姆逊学术思想及其《政治无意识》一书的研究情况,最后介绍《政治无意识》一书的结构和本文的研究重点及结构。 第一章主要将詹姆逊文化诗学放到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和发展过程中考察,介绍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一书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第一部分追溯詹姆逊文化诗学的基础——总体性思想,从根源上把握《政治无意识》的观点;第二部分讨论詹姆逊文化诗学的另一大支柱——意识形态辩证法,为分析他的文化诗学做好铺垫;第三部分简单分析詹姆逊文化诗学理论中历史和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根据《政治无意识》一书的构造特点和詹姆逊的叙述风格,在对他立论、论证和实践的过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建构和文本阐释两个方面分析历史与文本的双向互动过程,既解释了詹姆逊文学是社会象征性行为的观点,又考察了詹姆逊的文本阐释实践。 第二章的线索是“从历史到文本”,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建构并得以在文学中实现。詹姆逊将历史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终极视域,认为一切文学文化文本,只有放置在总体性的历史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说明。第一部分研究政治无意识的概念、渊源、原理和作用。第二部分讨论符码转换等概念,这是詹姆逊融合结构主义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也是说明“政治无意识”能够作用、能够阐释的理论所在。第三部分分析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的核心观点——文学是社会的象征性行为。 第三章的线索是“从文本到历史”,探讨詹姆逊如何对文本进行阐释,并分析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詹姆逊将文本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核心,将文本视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以象征的方式既遮蔽又反映了历史。第一部分分析詹姆逊文学阐释方法的基础理论即三个同心圆的观点。第二部分分析詹姆逊文学阐释中的重点发现即意识形态素。第三部分讨论詹姆逊文学阐释中所重点观察的主体、意识形态封闭等几个概念。 结语部分是对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一书所阐发的文化诗学的总结和评价,主要是分析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发展。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D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亚敏;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刘进;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诗学概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吴学琴;詹姆逊元批评解释学的理论视角评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818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818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