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柏拉图与孟子伦理政治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01-11 18:32
  伦理或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自从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都要利用伦理或道德为自己服务,所以伦理或道德与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早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学者们就开始关注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他们都把政治建立在伦理或道德的基础之上,以伦理或道德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把政治看作伦理或道德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并致力于政治的伦理解释和建构。这种学说既不属于纯粹的伦理学,也不属于纯粹的政治学,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块以伦理学为指导的伦理政治学;这种学说对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古希腊中期的柏拉图和中国先秦时代孟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呈现出他们伦理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揭示出他们的思想的相通性与差异性。使我们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中西传统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能使我们放下浮躁的心,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向未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学习中西古代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伦理政治思想,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历史启示作用。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柏拉图与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解决了他们伦理...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柏拉图与孟子伦理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日趋走向衰弱的古希腊城邦——雅典
    二、政治局面混乱不堪的战国时期
    三、柏拉图与孟子对伦理政治问题相似的反思
        1、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2、对战争相似的看法
        3、对统治者的德性要求
        4、对教育的重视
第二章 理念论与天道观
    一、理念论——柏拉图伦理政治思想的理论及形上基石
        1、理念论
        2、伦理政治——理念论的衍生
    二、天道观——孟子伦理政治思想的形上基石
        1、天道观
        2、天道观——伦理政治的形上基石
    三、“理念”与“天道”——凸显柏拉图与孟子伦理政治思想的差异
        1、逻辑自明性与心理情感式的伦理政治思想
        2、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的伦理政治思想
第三章 “正义”与“仁政”
    一、灵魂论与性善说
        1、灵魂论——人性观的立足点
        2、性善——人性本善
        3、柏拉图与孟子人性观之比较
    二、“贤人政体”与“王道、宗法政治制度”
        1、柏拉图推崇的政治制度——贤人政体
        2、王道、宗法政治制度
        3、柏拉图与孟子政治制度观之比较
    三、“正义”与“仁政”
        1、“正义”——理想城邦的核心
        2、“仁政”——王道社会治国之根本
        3、“正义”与“仁政”
    四、柏拉图与孟子伦理政治思想对各自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1、理念论与天道观对各自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2、“正义”与“仁政”对各自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及其效应的比较考察[J]. 储昭华.  哲学研究. 2006(10)
[2]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从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J]. 朱辉宇,姜晶花.  道德与文明. 2006(01)
[3]浅谈中西方传统的德性伦理[J]. 严火其,严燕.  道德与文明. 2006(01)
[4]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社会思想[J]. 侯典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5]对中西伦理思想中整体主义发展的思考[J]. 田智,罗俐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6]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J]. 黄颂杰.  现代哲学. 2005(03)
[7]孟子的权变伦理思想评析[J]. 马永庆.  哲学研究. 2005(05)
[8]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以柏拉图、黑格尔与孔子为例[J]. 刘敬东.  哲学研究. 2005(05)
[9]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 白奚.  哲学研究. 2005(03)
[10]世界的二重建构及其消解——从柏拉图看东西方哲学本体论建构之差异[J]. 董平.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本文编号:2971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971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