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治”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17-08-16 12:00
本文关键词:儒家“礼治”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儒家的“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部分,在整个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礼治”思想不仅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治”思想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礼治”思想在关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管家和进行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和措施、方法,对国家的各项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儒家“礼治”思想在调整人际关系中的“和为贵”、“为人有义”、“诚信待人”等,在行为规范、处事态度、为人原则上对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价值;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和而不同”、“为政以德”、“施行仁政”等,在社会和谐、社会管理观念、社会管理方式上对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的“天人合一”、“施行仁政”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对自然适度开发并注重保护,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做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互统一,对指导管理着制定措施及实施各种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朝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断,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频繁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是处于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很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确保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和谐。 儒家“礼治”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儒家在关于国家管理、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价值巨大,其中在整个社会中倡导“仁、和、义、诚”,,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非常重要,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施行仁政”、“为政以德”、“天人合一”等观念都对缓解和消除当前我国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日常活动中的不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当前我国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 “礼治” 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B22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0
-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8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8-9
-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9
-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9-10
- 第一章 儒家“礼治”思想产生的基础10-17
- 第一节 儒家“礼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0-13
- 一、“礼治”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10
- 二、“礼治”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10-11
- 三、“礼治”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11-13
- 第二节 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3-17
- 一、人性论13-14
- 二、宗法伦理观念14-16
- 三、贤人治国16-17
- 第二章 儒家“礼治”思想的内容及特征17-26
- 第一节 儒家“礼治”思想的内容17-20
- 一、“仁政”17-18
- 二、“德政”18-19
- 三、“中和”19
- 四、“义利”19
- 五、“诚信”19-20
- 第二节 儒家“礼治”的特征20-26
- 一、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20-21
- 二、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21-22
- 三、组织和管理社会生活22-23
- 四、国家的治国方略23-24
- 五、政治价值取向24-26
- 第三章 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6-39
- 第一节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6-29
- 一、有利于缓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26-27
- 二、有利于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27
- 三、有利于协调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27-28
- 四、有利于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8-29
-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9-31
-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29-30
-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30-31
-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31
- 第三节 问题出现的原因31-39
- 一、个人观念和修养的差异31-33
- 二、生活中权、利失衡和道德缺失33-36
- 三、生产中违背自然规律36-37
- 四、社会发展中有效约束不够37-39
- 第四章 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39-49
- 第一节 “礼治”思想对调和人际关系的价值39-41
- 一、“和为贵”与人际关系39
- 二、“为人有义”与人际之间的冲突39-40
- 三、“以信待人”与个人间信任40-41
- 第二节 “礼治”思想对调整社会关系的意义41-45
- 一、“和而不同”与社会内部和谐41-42
- 二、“为政以德”与社会管理观念42-44
- 三、“施行仁政”与社会管理方式44-45
- 第三节 “礼治”思想对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作用45-49
- 一、“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和谐45-46
- 二、“施行仁政”与人和自然和谐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永平;;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及特征[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2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8年06期
3 郑杭生;杨敏;;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 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J];社会;2006年02期
4 黎红雷;;儒家的和谐哲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J];现代哲学;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683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8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