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六韬》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6:03

  本文关键词:《六韬》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六韬 政治 哲学 天下


【摘要】:在先秦的兵家著作中,《六韬》是其中全面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历来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重视。《六韬》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和思想开始走向统一但尚未统一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社会制度的崩溃和新制度的亟待成型,各地文化、诸子百家思想在争鸣后的吸收借鉴,加之以同时期丰富的战争实践,使得《六韬》的思想特色明显广纳众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功利性。一直以来对《六韬》的研究都将其归结为兵书范畴,但作为在先秦兵书中篇幅最大、所涉及问题最为全面的一部作品,在书中与战争相关的诸多因素如政治、经济等都有极重要的论述,其中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探究意义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书中以周文王与姜太公问答的形式,多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统领人民的政治方略,继而为战争取得胜利提供政治保障。因此《六韬》,它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本具有雄浑气魄、王霸天下的治国要书,它的政治思想是以儒、道哲学学说为根基,化用法家、墨家思想为躯干,兼容阴阳家、名家思想为枝叶的治世功用之学,充满了化各家所长为己用的对立统一特征,成为太公兵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值得我们从源头上回溯求根,对其进行深入详尽的探讨与研究。文章将《六韬》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放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之下,与老子、荀子、管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进行横向对比,以《六韬》政治哲学思想来源为纵向切入点,整体而全面地展开对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研究。本论文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六韬》其书进行一定的介绍和考据,使读者在阅读中对原著有所了解;第二部分是对《六韬》的天人关系予以分析,概括、分析全书的政治、军事等思想形而上的哲学依据,第三部分是政治哲学思想,即治道论作为形而下部分,进行比对、探微,共分为五部分,一是《六韬》的明君观,二是《六韬》的无为论,三是《六韬》的仁政观,四是《六韬》中贵法思想,五是《六韬》中的尚贤思想;第四部分归纳、概括了《六韬》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并对其思想深度进一步总结。
【关键词】:六韬 政治 哲学 天下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E892;D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10
  • (一)本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8-9
  • (二)本论文写作思想与结构9
  • 1.写作思路9
  • 2.论文结构9
  •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9-10
  • 二、《六韬》其书及成书背景10-15
  • (一)《六韬》其书10-11
  • (二)《六韬》的成书背景11-15
  • 1.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11-13
  • 2.战国时期的百家合流13-15
  • 三、《六韬》的天人关系15-19
  • (一)顺天应时的天道观15-16
  • (二)配天道而行的人道论16-17
  • (三)天道论下的人性价值观17-19
  • 四、《六韬》的治道思想19-35
  • (一)明君观19-23
  •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19-20
  • 2.天下惟有道者处之20-22
  • 3.圣人治下22-23
  • (二)无为论23-26
  • 1.对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继承24
  • 2.对老子“小国寡民”政治构想的继承24-25
  • 3.是老子“慎战”论的体现25
  • 4.是道、儒、法三家“无为”思想的融汇贯通25-26
  • (三)仁政观26-29
  • 1.爱民、养民、惠民、富民的王道政治26-28
  • 2.仁义德治、因民教化的政教观28-29
  • (四)贵法思想29-32
  • 1.援道入法30
  • 2.以法治国、以法治军30-32
  • (五)尚贤思想32-35
  • 1.举贤尚能,方得中兴32-33
  • 2.选贤与名实相符33-35
  • 五、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庆;先秦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J];管子学刊;1994年03期

2 张金光;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J];文史哲;1997年04期

3 仝晰纲;《六韬》的成书及其思想蕴涵[J];学术月刊;2000年07期

4 吴显庆;《六韬》成书年代及作者新论[J];学习与探索;1996年01期

5 范维贞;《六韬》的法贵责上思想[J];政法论丛;1997年01期

6 李桂生;;先秦兵家的婙子[x性岅、[x派特徵,

本文编号:684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84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