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人权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7-08-17 07:36

  本文关键词:人权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人权 观念性人权 概念性人权 制度性人权


【摘要】:人权虽然最早是西式的概念,但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和大同精神,到近代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西方引进的人权概念,它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最本原最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了解人权概念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国情去分析它存在发展的状况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为今后我国人权的发展以及人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人权最早是西式的概念,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弄清楚人权概念在西方的渊源,以便为下文探究中国人权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人权在西方经历了萌芽、理论化、宪法化和全球化的四个时期,在此过程中介绍了各个时期思想家关于人权的理论和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人权所蕴含的人道精神、法治精神和大同精神的意义,通过上述的分析为以后中国人权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观念性人权在中国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观念性人权的特点。首先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此计并未奏效,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粉碎了“师夷长技”的美梦,而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器物转向了制度,他们看到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认为这才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于是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新途径,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相继施行,但也并没有成功,最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进一步发现了西方在政治制度掩盖下的真正强大的原因,那就是人权制度和思想,只是这一时期对人权的学习由于国情和传统的原因还仅仅停留在观念上。 第三部分进一步述写了人权从观念发展到概念的背景、过程,以及概念性人权的特点。首先是在辛亥革命后各个流派出现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它宣传民主、自由和科学,这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为人权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而后是省宪运动,标志性的事件则是人权运动,人权派对人权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究,明确了人权概念、基本原理,还探讨了人权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加上缺少群众基础,,最后人权仍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法律加以保障。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人权从概念逐步发展到制度性人权的过程。在国统区的冤狱赔偿运动中对人权的规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共产党所实行的各种施政纲领中对人权的规定和保护,标志着概念性人权上升到制度性人权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人权的保护纳入了国家根本大法,以及出台的各种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和法律,无不昭示着我国人权制度化的发展。 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制度性人权的实证化。我国将人权的规定写进了宪法,各项规定也逐步完善,但是在法律实施方面却并不理想,侵害人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探索了制度性人权实证化的可能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权保护制度,尽快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关键词】:人权 观念性人权 概念性人权 制度性人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82
【目录】:
  • 目录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16
  • (一)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11-12
  • 1. 选题的理由11-12
  • 2. 选题的意义12
  •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2-15
  • 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三) 选题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15-16
  • 1. 选题的研究方法15
  • 2. 选题的创新之处15-16
  • 一、 人权概念在西方的起源、发展与意义16-23
  • (一) 人权概念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16-20
  • 1. 萌芽时期16-17
  • 2. 理论化时期17-19
  • 3. 宪法化时期19-20
  • 4. 全球化时期20
  • (二) 人权概念所承载的意义20-23
  • 1. 人权概念蕴涵着人道精神20-21
  • 2. 人权概念蕴涵着法治精神21-22
  • 3. 人权概念蕴涵着有同精神22-23
  • 二、 人权观念在中国的产生—观念性人权23-32
  • (一) 观念性人权产生的背景23-25
  • (二) 人权观念产生的过程25-30
  • 1. 对“夷之长技”之再认识25-26
  • 2. 学习西方朝廷政教的准备与尝试26-28
  • 3. 观念性人权的兴起28-30
  • (三) 观念性人权的滥觞30-32
  • 三、 人权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概念性人权32-38
  • (一) 概念性人权产生的背景32-34
  • (二) 概念性人权产生的过程34-37
  • 1. 概念性人权的启蒙-新文化运动、省宪运动34-36
  • 2. 概念性人权的发展-国统区的人权运动36-37
  • (三) 概念性人权的特点37-38
  • 四、 人权概念的制度化—制度性人权38-48
  • (一) 制度性人权产生的背景38-39
  • (二) 制度性人权的形成与发展39-47
  • 1. 国统区的制度性人权形成与发展的概况39-41
  • 2. 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性人权产生与发展的概况41-43
  • 3. 新中国对人权的制度性确认43-47
  • (三) 制度性人权的不足47-48
  • 五、 制度性人权的实证化48-52
  • (一) 制度性人权实证化的概况48-49
  • (二) 人权实证化不理想的原因49-50
  • (三) 制度性人权实证化的可能路径50-52
  • 结语52-53
  • 注释53-59
  • 参考文献59-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少峰;人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转折[J];北方论丛;1994年01期

2 俞可平;;改革开放30年政府创新的若干经验教训[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朱华;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人权思想初探[J];史林;2002年01期

4 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J];法学研究;1991年04期

5 徐显明;人权观念在中国的百年历程[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3期

6 王先明;近代中国早期“民权”思想探迹[J];史学月刊;1990年05期

7 久玉林;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J];学术月刊;1998年04期

8 俞荣根;民权:从民本到民主的接转——兼论儒家法文化的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1999年01期

9 应松年;庆贺与希望──祝愿行政诉讼制度更加完善、发展[J];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04期

10 钟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及对晚清人权变化的影响[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687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87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1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