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6:01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宪政 君主立宪


【摘要】:鸦片战争以降,世界资本主义的侵略狂潮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了抵御外辱和救亡图存,晚清社会各层展开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出了改革封建专制政治、实行立宪政治的救国主张。本文以世界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为历史背景,首先分析了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渊源,认为梁启超的中学根底、西学基础与东学背景是他贯通中西文化,建构其宪政理念的重要思想材料。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大宪政思想。认为梁启超的民权议会思想、国家思想、法治思想、分权思想、政党思想及责任政府思想等是构筑梁启超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最后主要分析了梁启超宪政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它的历史价值,认为梁启超对宪政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而且在内容上还存在着前后不连贯和不统一的多变特征。可以说,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是造就梁启超宪政思想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因为在梁启超的内心深处,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与救国救民的紧迫感一直刺激着他寻找一条能使中国尽快走向富强独立的道路,所以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理念出现一定的变化性也是在所难免的。总而言之,,梁启超宪政思想在理论上虽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瑕疵,但他对国民教育、宪政文化、法制建设、责任政府等方面的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相当的启示和经验教训,这也是我们研究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梁启超 宪政 君主立宪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D909.2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10
  • Abstract10-19
  • 绪论19-33
  • 一、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19-23
  • 二、 文献梳理与简要评述23-31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31-32
  • 四、 论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32-33
  • 第一章 晚清社会历史环境与宪政理念的发轫33-54
  • 一、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晚清社会33-47
  • (一) 工业文明的进入及其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冲击33-37
  • (二) 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晚清社会的政治危机37-42
  • (三) 西学东渐的加深与中国传统经世思想的转变42-47
  • 二、 危机中的变革:晚清社会各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47-54
  • (一) 西方的侵入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转变47-49
  • (二) “救亡图存”:晚清宪政思想的发轫49-54
  • 第二章 梁启超宪政思想渊源54-74
  • 一、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西学背景54-63
  • (一) 近代西方宪政思想简述54-60
  • (二) 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对梁启超的影响60-63
  • 二、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中学根基63-68
  • 三、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东学背景”68-74
  • 第三章 政体优劣之辩: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74-114
  • 一、 戊戌维新前梁启超的民权和议院思想74-79
  • (一) 民权思想75-77
  • (二) 议院思想77-79
  • 二、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发展79-105
  • (一) “理解宪政之前提”:梁启超的国家观80-87
  • (二) “立宪国家之元气”:梁启超的宪法思想87-96
  • (三) “救时唯一之主义”:法治与宪政的关系96-105
  • 三、 清末宪政改革期间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105-114
  • (一) 倡导政治革命,主张君主立宪105-108
  • (二) 组织政治社团,运作立宪政治108-110
  • (三) 办报立说,推动立宪改革110-114
  • 第四章 徘徊中的选择:梁启超的共和立宪思想114-133
  • 一、 梁启超的民主共和思想114-122
  • (一) “虚君共和”的设想与失败114-118
  • (二) 共和建设方案的提出118-122
  • 二、 梁启超的政党政治观122-128
  • (一) 对政党与立宪之关系的论述123-125
  • (二) 对政党政治的总结与反思125-128
  • 三、 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维护共和128-133
  • (一) 言论上对袁世凯复辟行为的批驳128-131
  • (二) 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共和事业131-133
  • 第五章 梁启超宪政思想评价133-155
  • 一、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历史特征133-141
  • (一) 宪政是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135-136
  • (二) 宪政文化建设是实现立宪政治的主要条件136-139
  • (三) 随时势而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最明显的特征139-141
  • 二、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时代价值141-146
  • (一) 加深了人们对宪政的理解142-144
  • (二) 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实践的步伐144-146
  • 三、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现实启示146-155
  • (一) “宪法至上”观念的培育及其遵循是实现宪政的基础147-149
  • (二) 依法治国与责任政府的建立是宪政实现的重要保障149-151
  • (三) 稳健渐进的改革路径是实现立宪政治的重要途径151-155
  • 结论155-158
  • 参考文献158-177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177-178
  • 后记178-1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师渠;;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周执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中国近代权利观的产生与变异——以西方自然权利学说为参照[J];船山学刊;2004年01期

4 吴宁宁;;梁启超由“公德”到“私德”的思想矛盾困境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吉田薰;;“新民”与“死生观”的纠缠——梁启超从“宗教”到本土文化的关注[J];东岳论丛;2011年05期

6 岑树海;近代中国政党的发轫——谈清末立宪运动下的组党试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梁思礼,陈远;“他这个人永远没有办法离开政治”——火箭专家梁思礼谈父亲梁启超[J];文史博览;2005年17期

8 郭道晖;;宪政简论[J];法学杂志;1993年05期

9 卞修全;;君宪、共和之争与近代中国的宪政历程[J];法学家;2008年04期

10 包广明;;梁启超宪政思想论略[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D];上海大学;2005年

3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小妹;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亚娟;近代历史境遇中的梁启超新民思想[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5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25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c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