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特色研究-以陈家祠“福”装饰艺术为例
【摘要】 本论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以广府地区独具特色的陈家祠为研究对象,并深入对陈家祠独具地方特色的“福”装饰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对陈家祠的调研和资料收集,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角度,结合其他地区地域文化(福装饰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出广府地区具有独特意义并能代表该地城市形象的传统福装饰元素,为区域文化的福装饰艺术研究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论文将重点分析陈家祠的福装饰题材、表现技法、纹样等,希望通过差异性对比找出各区域间的不同之处,并对如何宣传和有效的利用福文化资源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从而更好的扩大和宣传该地的城市文化。首先,对地域文化的的概念、形成、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在第二章重点针对广府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进行分析。在广府地区最能体现民间装饰艺术特色的就数清末建筑陈家祠,本论文深入分析陈家祠及陈家祠的“福”,前人对福的理解包含广泛,笔者将从福、禄、寿、喜、财、安六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总结。希望提炼出陈家祠独具地方特色的“福”文化元素。其次,不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文化形态,通过晋中王家大院和其他地区特色“福”装艺术与陈家祠的对比研究,找出不同地区“福”装饰艺术题材选择、寓意、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及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最后,找到陈家祠“福”的代表,结合福、禄、寿、喜、财、安六个方面开发出“福”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府文化特色和陈家祠的“福”,这不仅对后续区域文化的福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补充,对城市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都有一定的实现意义。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陈家祠的研究背景
.....................
1.1.2地域文化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观念的转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各地区独特的文化也作为相互交流的主体。地域文化差异的神秘面纱也吸引着不同地区人们的向往,中国幅员辽阔,生活着个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产物、风俗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与本地地理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催生出形态万千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每年佳节都会在当地举办祭孔大典,官方人士祭拜“祈福国运昌盛、繁荣富强”;民间人士祭拜“祈福门第书香、连升三级”。民族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彝族人们在火把节庆祝时“举火烧天,祈求丰收”;还有西双版纳傣族的拨水节,当地的人们会将水拨到亲朋好友身上,水越多祝福越多,他们把水就是圣水可以带走疾病和烦恼,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在我国大江南北不同区域还存在着形式各异的祈福活动,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将不同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加以宣传和推广,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是一门有价值和研宄意义的课题,地域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独特精神创造。不同区域城市的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人文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形象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因此,本论文就将以广府文化为研究范围,以具有广府装饰艺术特色的陈家祠为研究对象,对其具有区地域特色的“福”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1.2研究现状
1.2.1福文化现状
至今,尽管科学昌明,物质富足,但人们并没有停止对幸福的向往与憧憬,这其实是一种人的本性的使然。也因此,经历风雨洗礼的福文化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种场合、各种方式的祈福活动也依旧是令人目不暇接的。“福”折射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在王达人的《中国福文化》中他提到,福宄竟包含哪些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迄今还没有任何专述,国内有一家依托中国传媒与文艺界资源和力量成立的文化传播机构在网上公开征集有关中国福文化的稿件,无一篇稿件应征;有一家出版机构拟创办一本《福文化》杂志,因组稿困难,亦不了了之。可见对“福”的研究目前还存一定的空档。
1.2.2地域文化现状
目前,对于地域文化研究的文献在国内并不多见,从事相关研宄的权威专家也屈指可数,对地域文化的理论研究要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阅读收集国外的文献资料。据资料显示,日本千叶大学将地域文化的研宄作为重点学科,致使很多海外留学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去学习,日本千叶大学在教学环节中根据地域性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挖掘和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器材来进行生活设计,这种因地制宜自然而然地创造艺术、美丽生活的理念值得推崇。
海外留学生表示受益于日本的地域文化研宄模式,但因国情的不同需要对地域文化做进一步的思考。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利用传统的节日习俗举行活动和仪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以这种方式激发了当地群众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些地方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使地域文化予以更好的传承。总之,繁荣和发展地域文化,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同时还需保持高度创新的立场,唯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地域文化注入灵魂,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拓展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将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并永德地域文化的活力。
第二章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2.1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在《地域性与时代性一一当代人居住环境的求索》中说到地域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色和风格,他认为特色和风格的形成跟地区资源、气候及由其凝聚而成的文化有关和场所有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卞敏在《城市文化与地域文化》提至地域首先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地域文化受一定历史人文条件的影响而与其他地区文化相区别。地域又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地域文化是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历史地形成的。可以说,地域文化是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影响、社会制度以及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文化的历史演变,各地区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独特文化心态,都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理性格、价值观念上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天南地北面貌迥异,北方的黄土高坡,江南的山清水秀,岭南的火红碧绿,使得神州大地五彩缤纷。从自然到人文,从生产到生活,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每一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制度、习俗、和审美,因此也催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我国依据国家行政区和主要河流的分布进行划分,中国文化可分为西北文化、华北文化、长江上游文化、长江中游文化、云贵文化和东南沿海文化、岭南文化等(图2-1);不同区域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南船北马”,说明古代交通的特点。南方水多,外出常赖舟楫;北方旱地多,交通多靠车马。南米北面,南甜北咸,这些俗语从宏观上概括出因地理、气候、产物等自然因素的差异而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风俗来。作为就地取材的民间工艺,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各异,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依据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分类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砖雕、石雕、木雕、牙雕、玉雕、泥塑、陶塑、面塑、刺绣、剪纸和年画等。这些传统工艺在题材和材质的选择上都结合了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因此形成了不同派别的民间工艺。这些地域性特色文化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2.2地域文化的形成
2.2.1自然地理环境
在地域文化的形成中,最为显著的要素就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与本地地理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催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决定着地域文化,民间流传的古语中,便有许多与区域性文化有关。如前文所述“南船北马”,说明古代交通的特点。“南人食米,北人食麦”,说明南北不同的主食结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对各个地区人民的饮食!---->
口味的粗略概括。这些俗语从宏观上概括出因地理、气候、产物等自然因素的差异而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风俗来。作为就地取材的民间艺术首先在材质上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西北有黄土高原,陕北就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冬暖夏凉的窜洞;北面是广阔大草原与人们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蒙古包拆装容易,搬迁容易,适用于经常流动放牧;南方盛产竹子,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则以竹子为建材造出适合西双版纳气候环境的竹楼。北方黄土疏松丰厚,雨水较少,适合种植小麦,所以以面粉为材料的多种面画、礼馍成为北方民间各种礼仪活动祭品和礼品的主要角色。而雨水丰富、气候湿润的东南沿海地区,则少见剪纸窗花,而木雕艺术广为流行。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生活习惯,对当地的习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历史上汉武帝,他们从福建、浙江南部将种稻技术迁到江淮之间种得很好,后来其中又有的越人被迁到了河东,黄河边一带,种稻却没有任何声息。气候条件变了,尽管越人有种稻的本领,受到气候影响稻也不能存活。所以,中国的稻子文化它有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基础就是自然条件。北方人,中国大概从春秋战国下来,北方都是种杂粮、麦子、小米这一类东西比较多。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时候,那些北方的移民就大量南迁,北方人吃惯了面食,到南方吃不到,只能吃稻米就不舒服了,迁过去的有皇帝、有贵族、有大臣,便下令在江南钱塘江一带推广麦子,也有到太湖边上种麦子,但是也推广不下去,所以后来北方人慢慢到南方也就只能改变吃稻米了,这个饮食习惯就改变了,由此可见,自然的环境是没有办法违背的。
第三章陈家祠“福”装饰艺术概述......15
3.1陈家祠简介......15
3.2福装饰艺术......16
3.2.1福文化简述....16
3.2.2福文化与中国吉祥文化的关系...18
第四章陈家祠特色“福”装饰资源提取.......23
4.1陈家祠“福”装饰.....23
4.2陈家祠特色“福”装饰艺术资源提取.......26
第五章文化差异下的福”装饰艺术对比研究......37
5.1王家大院地域文化特征........37
5.2王家大院“福装饰艺术特色.....38
第五章文化差异下的“福”装饰艺术对比研究
不同地区都有着当地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特色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民间艺术。本章节主要探讨区域文化差异对“福”装饰艺术带来的影响,以晋中地区王家大院和其他地区有代表性“福”装饰艺术为例,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对“福”装饰艺术的影响。通过不同区域的对比,能更加清晰的看到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希望通过对比的研宄手法找出各区域之间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导致福”装饰艺术差异的成因。
5.1王家大院地域文化特征
晋中地区的饮食结构,民俗民风,工艺技术等也是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在晋中比较隆重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阳等,其中以春节为首。依当地风俗,腊月二十三是扫房日,初一凌晨则点燃有煤块堆砲的“旺火”以示兴旺,元宵节是民间社火活动。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花慎,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食品以白面为原料,饰有麥、豆、金瞻、佛手、元宝等,堪称面食文字中的一绝。
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是清代晋中民居艺术的典型,称得上北方民居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人文环境。因此,本章对晋中地区王家大院的装饰艺术进行整理分析,希望总结出不同地区对装饰纹样不同的表现形式。
王家大院的木、砖、石三雕艺术工艺是典型的清代特色,装饰纹样表现民间福文化主题的题材多样,自由广泛,如宝珠、古币、菱角、明镜、石磐、书册画轴、犀角、艾草,以及仙草、金鼎、银锭、祥云、色蕉叶、蝙蝠、狮子等等,都是晋中大院中常见的这类装饰题材。晋商大院“三雕”深受封建礼制影响,图案中大量体现礼义忠孝等内容,毕竟是商人或儒商住宅,而且是用于生活起居的场所,因此在“三雕”图案装饰中对儒家思想中仁、义、忠、信等各种观念的运用,是站在商家立场上去选择重点的,而且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装饰。在“三雕”图案装饰中,将单独或相近的数字、方位、同音字、联想甚至画谜,都运用成一种复杂而又有象征意味的建筑语言,具有山西特别是晋中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笔耕文化传播,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
结论
在参与导师横向研究课题的契机下,笔者接触到了广府庙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幵发设计工作,设计之初,对广府文化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工作,包括广府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广府地区的饮食、语言、民俗活动、民居、工艺美术等做了罗列。在众多的资料中首先要准确的提炼出能代表广府地区的特色元素,然后与广府庙会衍生产品相结合。广府庙会是在传统元宵节期间举办,以传递广府本土文化为主。因此,产品要体现广府本土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要赋予传统元宵节送祝福的吉祥寓意。广府庙会文化衍生产品作为礼品赠送不仅送祝福还要送特色。
在收集整理广府文化的过程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传统福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本论文以地域文化特色研宄为切入点对广府地区独具文化特色的陈家祠为研宄对象,提炼陈家祠特色“福”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特色的挖掘、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如今各地的名胜古迹的发展己经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研宄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独特的品牌加以宣传,己成为亟待我们研究的重要文化课题。因此,对这一课题的选择,既是兴趣所致,也是形式与现实的需要。
本论文通过对陈家祠与王家大院及其他地域在“福”装饰艺术上的异同比较,总结出福装饰艺术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紧密关系,通过不同地域在人文、地理方面的南北对比,更加清晰的得出了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等因素形成的。该结论为区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实例与理论参考,为其他城市、地域在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福装饰艺术方面提供了一种思考方法。
本课题希望可以将特色的“福”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幵发相结合,幵发出具有地域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但由于时间所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作为城市名片,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必将有着长足的发展远景。
参考文献:
[1] 陈大路,谷晓红. 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J]. 学术交流. 2007(11)
[2] 陈芳. 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构成探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本文编号:10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