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
本文选题:人际传播 切入点:关系假设 出处:《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摘要】: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创造和意义关系的交流。它因人们的交往关系而存在并运用于交往关系之中。关系总是同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假设无所不在。正是这些建立在通常假设意义的核心基础之上的“关系”理论造成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华人社会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因此,只有研究维系中国古代人际传播秩序的关系假设,才能正确诠释“仁”、“礼”、“忠恕”、“和为贵”等传统思想范畴在古代人际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Abstract]: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created between people and relation of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t exists because of people's relationship and applied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is always the same communication closely together and insepara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the omnipresent assumption based on the core assumption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society caused by Chines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concealment. Therefore, if only on the order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ncient Chinese, to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ritual", "loyalty", "th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y" categor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ncient tim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年03期
2 张增田,诸伟奇;“忠恕—}\矩之道”与社会和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晓春;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龙佳解,张叶寒;儒学——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转换之学——评杜维明对孔子的“仁学”的诠释[J];求索;2003年01期
5 裘真;对“和为贵”的一种理解[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0期
6 王怡红;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04期
7 麦敏艺;儒家人际关系思想简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马育良;儒门《诗》学中的“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毕涛;;论中国古代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范浩星,朱亚宗,刘戟锋;传统伦理悲剧性解析与当代中国伦理的重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郭新建;;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7 吴凡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伦理生态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8 赵霞;;“三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乱象与价值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9 赵玉丽;;梁漱溟论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10 余洁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论贺麟的道德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义;;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李毅红;;公德教育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杨文志;;学术交流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凡涛;张滨;;关于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丽莉;;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谈起[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10 段江丽;;理学与《三言》、《二拍》中的道德说教[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宋伟玉;高校后勤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玉荣;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期话题[J];电视研究;2009年05期
2 米莉;;人际传播的伦理失范——对流言现象的伦理学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3 孙伟;;对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师传播能力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7年S2期
4 吕弘瑾;;迈向广阔的社会空间——从人际传播视角关注儿童社交能力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高华丽;;论人际传播的口译沟通[J];浙江学刊;2008年05期
6 南长森;郭小良;党苗苗;;人际传播视阈下的电视对农传播策略[J];电视研究;2009年05期
7 姚亮生;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向对话——论建立传播学的翻译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顾羽舒;;影视影响的群体性与人际传播的效果[J];科技资讯;2008年02期
9 罗爽;;从传播学角度看手机短信语言特点[J];语文学刊;2009年02期
10 帅志强;占海燕;;人际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承[J];新闻世界;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良;;宋代的酒文化与宋人的饮酒词[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徐敬龙;;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建构[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3 郭沫若;;作者寄言[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张剑平;;郭沫若古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5 葛志毅;;序:中国文化与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何胜冰;;韩非之术探研[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7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铁;;独特的视角 独到的见地——谈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认识[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郝振楠;;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事记[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励雯;杨超;;从人际传播角度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际关系学院 刘早;浅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传播特点[N];许昌日报;2011年
2 侯露露;透视人际传播的IM时代[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胡翼青;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王静 中国传媒大学;人际传播如何影响创造者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编译 王炜;甲流的人际传播能力有限[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孙少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人际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研究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于丹;中国电视:迎来人际传播的特色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吴铮 新华社特稿;禽流感病毒“进化”,,达菲失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龚汝富;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周思源;真正的幽灵在哪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D];复旦大学;2006年
2 何威;网众与网众传播[D];清华大学;2009年
3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4 冯广圣;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庆林;皇权专制的建构和叙事[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6 王林;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林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锦云;大学生QQ人际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唐清云;人际传播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3 孔玮;人际传播视野下的SNS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石岩;SNS对人际传播的不良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崔婧;社交网站(SNS):人际传播的延伸[D];河南大学;2010年
6 易锦媛;中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7 邹晶;网络人际传播情感活动缺失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一翎;另类人际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明杰;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张安安;主持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集[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2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9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