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 + 人名使用 ; 参考:《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摘要】:称名与不称名,在西周春秋以来的日常交往中体现和确认交往双方地位的尊卑高下。春秋以后则出现了通过“策名委质”将隶属关系固定化的做法,用以建立稳定的统属关系。后代出现的百官“名籍”与战国时产生的普遍户籍制度均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基于此,百姓又以“名”为媒介建立了与不同性质的“物”的责任关系:“物勒工名”体现了工匠、监造官吏对器物质量的责任关系;“名田宅”体现了“农”对系于其名下的田地负有的向官府交纳赋税、服役的责任;官文书上的署名包含了有关官吏所承担的性质不同的责任;从而搭建起帝国中君—臣(民)—物的基本关系构架。分析人“名”如何使用,有助于从内在脉络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态。
[Abstract]:Naming and not naming embody and confirm the status of both sides 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re appeared the practice of immobilization of the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through "name appointed quality", which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stable unified relationship. The "famous register" of the next generation has the sam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as the univers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ased on this, the common people established the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hing" in the medium of "name": "the name of the worker" embo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aftsmen and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he quality of the utensils; The "famous farmland and House" embodi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farmers" to pay taxes and serve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ignature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contains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officials concerned. In order to build the imperial monarch-minister (the people-the-thing) basic relationship framework.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form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internal context by analyzing how to use people's "nam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时;;侯马、温县盟书年代考[J];考古;2002年08期
2 钱杭;中国历史上的排行制与实名敬避问题[J];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杨振红;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4 于振波;张家山汉简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汉代的实施情况[J];中国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J];蒲松龄研究;2001年02期
2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张群;;南京国民政府住宅立法研究——以土地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5 陈徽;;从“学而时习”到“静坐穷理”——儒学的笃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弱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徐望驾;;《说文解字》注释语言常用词的语料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曦;;《玄应音义》碛砂藏系改动原文文字情况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科;;宝鸡地名的起源演变及城制[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关祥可;;马泊六的典型代表——浅论《水浒传》中的王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8 高文萍;;析蟾蜍画像所反映的汉人“不死”观念[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9 彭峥;《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滕召梅;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林;;战国授田制试论[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2 朱绍侯;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杜绍顺;关于秦代土地所有制的几个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朱绍侯;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二[J];史学月刊;2002年12期
5 李瑞兰;战国时代国家授田制的由来、特征及作用[J];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03期
6 鲁波;;汉代徐胜买地铅券简介[J];文物;1972年05期
7 唐兰;;侯马出土晋国赵嘉之盟载书新释[J];文物;1972年08期
8 ;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J];文物;1985年01期
9 吴振武;;说梁重,
本文编号:1858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5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