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2018-06-15 09:38

  本文选题:黄帝 + 历史形象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摘要】: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的时代需要。北齐史家魏收充分领会司马迁思想精髓,在《魏书》首篇首句中将拓跋氏初祖认作黄帝之孙,又在《官氏志》中梳理出诸部落汉化姓氏,将黄帝推广成北朝各族共同祖先,从而体现出民族融合潮流,适应了中华文明升华趋势。又经过社会长期弘扬,黄帝历史形象终于发展成为受到海内外广泛认可的人文初祖形象,原因就在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需要。
[Abstract]:After breaking away from the legendary realm, the image of the Yellow Emperor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immortal idols and historical figures. Si Maqian wrote "the five Emperors of the original period", the Yellow Emperor was molded as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condensed into the image between reality and vanity, respected as a model of emperors, and worshipped as the ancestor of China. Therefore, i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hen Emperor Wu built a grand plan and consolidated the autocratic situation in the world. Wei Zai, a historian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fully grasped the essence of Si Maqian's thought.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book of the Wei Dynasty, he recognized Tuolu's early ancestor as the grands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combed out the Chinese surnames of the tribes in official Records, and extended the Yellow Emperor to the common ancestor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This reflects the trend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adapts to the sublimation tre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the Yellow Emperor has finally developed into a humanist image widely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the need to unite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S027)“北魏洛阳时代文明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凭;;北魏离散诸部问题考实[J];历史研究;1990年02期

2 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3 李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J];学习与探索;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若平;;意义的赋予:时势转移与“五四”话语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王彦章;;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之流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彦章;;奖赏制度与清代社会简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葛兆光;;“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清代道光年间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再论刘师培对拉克伯里“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接受与阐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任舒静;;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瑰宝“十番”的起源与流布[J];大众文艺;2010年20期

7 张广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李恭忠;;“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刘方健;;中国历史上的救灾思想与政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10 徐新建;;“蚩尤”和“黄帝”:族源故事再检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潘光哲;;“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杨婉蓉;;试析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曲文;韩非与晚周学术[D];吉林大学;2012年

8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9 石茂明;跨国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2 熊辉;怀化地区侗族与苗族传统聚落风土环境景观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亮;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5 赵旭;胡政之经营管理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辉;《山居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柯颖洪;我国民间金融形式中的合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吴坤艳;民国目录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朱竞;北魏时期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管见[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2 陈长年;庚子勤王运动的几个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4年04期

3 李凭;拓跋s暧胙惚钡目J];晋阳学刊;198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健;;《史记》首著黄帝用意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张强;李丹;;论《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的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魏得胜;;尧·舜[J];杂文选刊(下旬版);2009年10期

4 金德建;;司马迁论《尧典》述作[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5 罗庾岭;《史记》的总序——《史记·五帝本纪》散论[J];怀化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6 赵沛霖;从对神话传说的处理看司马迁的神话思想[J];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7 张大可;《史记》断限考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8 俞樟华;发奋自强才能有所作为[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1期

9 何世华;关于司马迁的卒年和《史记》的断限、残缺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韩兆琦;司马迁的民族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锬辉;;《史记》赞辞褒贬的修辞意义[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薛瑞泽;;西汉以后对司马迁的评介[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陈小赤;;略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先进性[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周忠庆;;司马迁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史学家[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5 吕培成;;从《春秋》大义到《史记》之立意提要[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6 刘华祝;;释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遭腐刑[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7 方铭;;《史记》的尊孔重儒问题[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雷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著史宗旨述论[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9 崔继军;赵佳妮;;《史记》微言张骞的几种情况[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10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志荣;黄帝问道与修身体道[N];平凉日报;2006年

2 马佳音;探寻“黄帝黄城”的人[N];法制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颖邋汪辉;黄帝是否真有其人已不重要[N];郑州日报;2008年

4 王明珂;炎黄子孙是谁?[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覃启勋;司马迁对先秦政治文明成就的总结[N];光明日报;2005年

6 左丽慧;了解黄帝文化读《史记》[N];郑州日报;2007年

7 明光;黄帝文化的范围包括中国南方[N];海峡时报;2002年

8 清水县委书记 雷鸣;《清水轩辕鼓》解读[N];天水日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张文;炎帝黄帝并非一个时代[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海迪;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2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涛;元前《史记》诠释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张自然;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D];河南大学;2008年

9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娜;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清华;《史记》中的神话和神异性记述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福燕;司马迁与鲁迅比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春雨;《史记》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德祥;汉代儒家商人观念[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建蓉;司马迁、桑弘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宏丽;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路雪莉;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张秋佳;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1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21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