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的周边——以日本中国学家与晚清民国为例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verseas Sinology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Sinologist periphery", which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inologists live; second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ologists and Chinese society. Such as the exchange of figures i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al, book and other fields, etc. Third,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Sinologist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and work of Hunan Province's coming to China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General Committee of Oriental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three cases of Chinese argumentation in Sangyuan.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WW009) 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3GH03)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丁;俄罗斯著名中国学家И.Н.瑙莫夫[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韦立德,刘霓;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中国学比较[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4 禾丰;中国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记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5期
6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7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即将召开——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安楚;;“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9 黄长著;;国外中国学与亚洲中国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10 柏思德;;欧洲中国学50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张注洪;;国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考察[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4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5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尚雯;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雪梅;真实中国需要多样呈现[N];人民日报;2010年
3 范春燕 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海外主流中国学的“现代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张注洪;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2年
5 褚艳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论坛办公室;建设全球视域的当代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张晓东 谢亚宏 林雪丹;俄罗斯中国学,历久弥新[N];人民日报;2013年
7 艺术评论家 王南溟;不能用“翻译书”遮蔽“中国学”[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李延枫;加强国际交流 掌握国外中国学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学”全球升温的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宝丽娜;倡导建立“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重要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林颖;美国中国学:从传统到现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艳霞;临淄区高中国学诵读教学实验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7 罗澄洋;费维恺:美国中国学的先驱[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杜新庆;美国中国学家刘子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8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