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溯源及其早期衍变
[Abstract]:Scholar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ces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beginning of "scholar" is "service", and later, the advance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life content have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word meaning. During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scholars became the lowest aristocrats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cholars began the great transition to ancient intellectuals.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 the new type of literati group has a rudimentary form.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taxi presented a dazzling face. The brief Qin Dynasty also had a profound meaning to the evolution of scholars.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士的演变与两汉赋家研究”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中博基2003034319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刘刚;宋玉年世行迹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张强;道德伦理的政治化与秦汉统治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昕;;苏辙《诗集传》文字校勘举例九则[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龙文玲;;《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李天生;;感受民间赛社的文化内涵[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玉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4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7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8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2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孟文彬;寻找失落的家园——王安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何颖利;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泉;五服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启才;先秦奏议探寻[J];档案学研究;2005年03期
3 李岩;先秦尊老尚齿的内容及影响[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4 李良品;;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士人心态[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孙久龙;;简析从夏至宋各朝的盐业管理[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6 张海滨;;论“士”文化与中国的统一[J];东方论坛;2009年04期
7 宁欣;;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J];文史哲;2009年06期
8 李天石;来琳玲;;《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评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余江;;士之溯源及其早期衍变[J];文史哲;2006年03期
10 彭安玉;先秦农业管理政策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邢铁;;燕赵文化与北方人文社会[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史向前;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及其特征[N];光明日报;2001年
2 江林昌;国学研究步入简帛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任万平;揭起皇后的盖头来[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詹子庆;《仪礼》:古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N];光明日报;2001年
5 ;探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杨华;英美学者的礼制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7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日根;“礼”、“兼并”与“奢靡”小议[N];团结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月霞;士人身份的分裂[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唐娜;先唐服食与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君;古《乐》七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孟晟;《列子》考辨及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54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5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