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六畜”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23:23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六畜”,是农业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截止20世纪90年代,农史学界业已形成较多研究成果。然而,伴随动物考古学的勃兴,大量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一方面,使得农史学界过往形成的相关认识存在进一步补充与反思的必要;另一方面,农史学科长期的学术积淀,或能为动物考古学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学术视野。基于上述基本判断,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六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求立足新材料,在农业历史的视野下,系统分析“六畜”的具体功能及其演变趋势与规律。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的传世文献,可知“六畜”之说定型以前,往往有“百兽”、“禽兽”等多种对自然界动物资源的表述,从“百兽”到“六畜”所揭示的正是人们对动物资源从广谱选择到专化驯育的过程。宏观考察古代文献中关于“六畜”功能的论述,以清人杨\~关于“六畜”功能的论述最为精辟。援引并发挥古代先贤的相关理论认识,可在中国历史的特定语境下,将“六畜”功能归纳为“养体”、“服劳”、“赏娱”。以此为基本理论依据,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六畜”功能,最终发现:“六畜”皆可养体。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在本土驯化犬猪鸡与域外引入牛羊马的过程中,便已充分关注并运用“六畜”的这一功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带的先民,均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六畜”的养体功能。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六畜”广泛运用于祭祀与随葬牺牲领域,“六畜”不仅为生者提供养体功能,亦被用来为死者及神灵提供养体功能;后者则在环境演变与域外引入马、牛、羊的双重驱动下,逐渐调整生业模式,不仅仅将“六畜”用来为自身提供肉食资源,还以“六畜”作为自身衣料资源。从而,反映出“六畜”滋生民衣食之源的养体功能。“六畜”多可服劳。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以来,便开始广泛关注“六畜”的服劳功能。犬鸡最早被运用于生活领域,为人们看家护院、司晨报晓;牛马亦较早地被运用于交通领域,引重致远。至殷商时期以来,人们已经基本认识到“六畜”中“鸡犬牛马”的服劳功能。殷商以来,在中原地区,马逐渐变为军国之大用,言战则重马,牛逐渐变为耕田的畜力,言农则重牛,戎马耕牛逐渐演变为中原农耕社会对内发展生产,对外加强防御打击的重要资源;在北方地带,犬马逐渐成为人们游牧狩猎、沟通交流与对外征伐的重要工具,犬马之劳基本支撑起了北方游牧社会的生产生活图景。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戎马耕牛,还是北方地带的犬马之劳,都推动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演进。由此,可谓“六畜”助生民发展之力。“六畜”尚可赏娱。在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六畜”逐渐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先民的精神领域。斗鸡、走狗、赛马等竞技游戏多为王公贵族的主要娱乐项目,并逐渐向平民阶层推广;营造别苑,骑马狩猎,也曾是王公贵族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六畜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欢愉提供重要来源。由此,可谓“六畜”佐生民精神之需。纵观先秦时期“六畜”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多种功能,“养体”功能最早开发,“服劳”功能相继产生,“赏娱”功能最终形成。“六畜”三大功能的渐次开发,与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历史演进基本同步。从而揭示出“六畜”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揭示出“六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图文】:

研究思路


图 1-1 研究思路导图1.5.2 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大量查阅与“六畜”的传世文献及现当代出土的新材料,诸如先秦经典《礼记》、《左传》、《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尤其是历代作注者的解释与意见。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整合,做到去伪存真,尽可能梳理先秦时期“六畜”的历史史实。同时,对古典文献中关于“六畜”功能的论述,进行历时性分析,从而提炼出“六畜”功能的中国式表达,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复原图,车子,复原图,学术观点


也不乏支持者。近年来,刘兴林也呼应上述商代牛耕说的学术观点,对“牛耕始于春秋的说法并不认同,通过从牛的驯养、犁驾的形式和蓄力用具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牛耕的出现是一回事,使用初期和广泛使用又是一回事,认可我国商代已有了牛耕,但并未普及,战国至秦开始推广,战国以前是我国牛耕的早期阶段。”①本研究认同刘兴林的学术观点的同时,认为,所谓“商代已有了牛耕”的表述,,应该局限于殷商时期,即商代晚期,而商代前期,或并不存在牛耕。殷商以前,牛可能已经开始为人们提供服劳功能,但也仅仅局限在交通领域,而尚未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之所以提出上述学术观点,是因为马车与牛耕之间存在技术灵感传递的关系。除前文已述及学术认知之外,刘兴林关于牛耕起源过程的论述中还提到一点,“夏商以马驾车,套驾技术可以借鉴”,②这一学术观点值得重视与关注。本研究关注到,中国早期的马车与牛耕之间存在很大相似性:都是由两匹马或两头牛作为动力牵引;都有一条长辕。换言之,基本的外在形式是相通的。为了便于直观表述,可援引殷商以来便广泛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车马坑,其中马车的示意图如图 4-1 所示,再援引广泛出现在汉代的二牛抬杠牛耕,如图 4-2 所示。两相比较,其相通之处一目了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2;S-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颍;;中国动物考古学发展简史[J];考古学研究;2008年00期

2 尤悦;;走进动物考古学研究——读《动物考古学(第二版)》[J];南方文物;2014年01期

3 安家瑗,袁靖;国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1994年度《动物考古学研究动态》简介[J];文物季刊;1996年04期

4 安家瑗,袁靖;国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1993年度《动物考古学研究动态》简介[J];文物季刊;1995年04期

5 袁靖;;论动物考古学研究与区系类型的关系——以研究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为例[J];湖南考古辑刊;2009年00期

6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J];文物;2015年09期

7 祁国琴,袁靖;欧美动物考古学简史[J];华夏考古;1997年03期

8 袁靖;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J];江汉考古;1995年02期

9 王运辅;;啮齿类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探索[J];南方文物;2016年02期

10 戴国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动物考古学研究[J];史前研究;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俊刚;李双;;法国动物考古学家葛励施(GRIGGO Christophe)对乌兰木伦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进行研究[A];鄂尔多斯文化遗产(2012)[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相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罗运兵;面向未来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18年

2 吕鹏;行进中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1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 吕鹏 李志鹏;动物考古学2012年发展综述[N];中国文物报;2013年

4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专题研究的创新之作[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考古所 袁靖;走向世界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走向世界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萧林;西方动物考古学简要回顾[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陈曦;新技术推动我国动物考古学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记者 李政;构建全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N];中国文物报;2011年

10 袁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而今迈步从头越[N];中国文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爽;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文洁;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六畜”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陈利文;高庙遗址2005年出土动物骨骼遗留痕迹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陈亮;安徽尉迟寺遗址出土的猪骨材料分析与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本文编号:2615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615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