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二十四孝”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07: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二十四孝”的研究,说明“二十四孝”作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归属。本文运用了传统史学考证、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文人著述、考古报告、官修类书、敦煌遗书、童蒙课本、戏曲剧本等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并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二十四孝”的形成历史,在“孝型”偏好上与正史“孝传”的对应及差别,以及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 作为古代中国极为常见的一种历时性文化现象,“二十四孝”的形成得益于“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互动。概括地说,“二十四孝”起于汉魏、延诸元明,在这一过程中,宋代文化的下移的趋势又对“二十四孝”的最终定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宏观地看,“二十四孝”与正史“孝传”在对行孝方式的采选上,有着各自的取向。这种不同所以存在,与“二十四孝”的文本定位有关,当中更蕴含了社会文化变迁的信息。 相比其它传播形式,戏曲对民众好恶的体察更到位。正因为此,戏曲剧目对“二十四孝”故事的征引、再创作,进一步促进了“二十四孝”故事的“常识化”,对“二十四孝”的流传起了积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生保;从《wR子经变》看佛教艺术中的孝道思想[J];敦煌研究;2001年02期

2 雷虹霁;历代孝子图像的文化意蕴[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3 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补释[J];四川文物;2001年04期

4 王美华;;唐宋时期地方官教化职能的规范与社会风俗的移易[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3期

5 徐子方;明初社会变革及其后果——明杂剧社会背景探源之二[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徐忠明;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J];学术研究;2004年12期

7 徐忠明;权利与伸冤: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国刚;;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佛教结社[A];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本文编号:2773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73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b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