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出行仪式和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14:50
【摘要】:出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出行是一件重大且充满危险性的事情。人们畏惧远行,但当遇到不得不出门时,都会提前求神问卜,祭祀行神,选择时日,这就形成了诸多关于出行的信仰、仪式、禁忌等。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先秦秦汉时期的出行信仰、仪式形成、完善过程,来看出行仪式和信仰对当时国家、民众和社会风貌的影响。同时探讨为何出行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为何这种风俗和仪式对交通建设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形成会有影响。具体操作上根据出行仪式和行神信仰的研究设计了以下研究思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以及出土资料的记载对出行仪式进行梳理,明确出行仪式,其中包括出行择吉、行神祭祀用牲、祀行时间、地点、经费等相关问题。其次,对出行信仰的形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这包括行神的代表形象问题,行神的起源,有无“行”之争,出行风俗形成之原因、影响等问题。第三,庽祭研究,庽从其具体祭祀仪式来看主要是指祭祀道路神,但古代的行祭和庽祭是否相同,在文献记载中并不清楚,所以要对庽与行之关系,庽的内涵,其他礼仪中的庽祭进行研究。第四,出行仪式和信仰的研究中还涉及到一些不同于陆路出行的特殊出行,特殊的出行有特别的祀行仪式,故分水路中的祀行、山行中的祀行、丧礼中的祀行单独论述。第五,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还需注意使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出行仪式和信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与先秦秦汉时期的出行仪式和信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其作为中国出行研究的一面镜子。通过上述考察,笔者发现:先秦秦汉的祀行仪式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其主体也经历了一个天子、诸侯、民间均要祭祀到仅民间流行的过程。虽然在后来的朝代中,无论是国家层面上,还是民间都有祀行,但是国家层面上的祀行是象征性的,反而民间较为重视,且民间祀行一直延续至今。其次,祀行的仪式也有所变化:在祀行时间上,既有固定时间的祭祀,也有按照出行需要随时进行的祭祀,并且先秦到秦汉固定祀行的时间有所变化,由原来的冬季变成春秋。在祀行的用牲上也有变化,由犬、羊变成以羊牲为主,后来出现了刍狗,这基本符合凌纯声提出的“殷周之时,中国大陆文化自西而东,秦汉以后,再由北而南,牛羊渐代犬牲,及至近世内地已罕见犬祭。”第三,先秦时期出行还是以祭祀道路神为主,饮酒饯行只是次要的,在祭道路神仪式结束后再给出行的人饯行,是祭道路神的附属部分。随着饮饯的盛行,在出行前的活动中作诗也流行开来,还形成了“祖饯”这一类型的诗,饮饯成为出行前的主要活动,祭祀行神的意味渐渐变淡。第四,有关“庽”的语源问题,从本义上看“庽”与“祓”相通,“庽”得义于“祓”。“祓”字来源于甲骨文之“(?)”(茇),此字在卜辞中极常见,几乎可以视为表示祭祀的通用名称,即相当于后人所说“祭”、“祀”,后来由此字衍生出拔、祓、庽等字,作为祭名有拔除、祓除灾祸之义。庽是一种除灾之祭,从语言角度说也是“祓”,因为语音相同,文字上为表示这是出行之祭的专名,故加“车”旁以区别。从其具体祭祀仪式来看主要是指祭祀道路神,庽本身也带有仪式的意思。第五,少数民族的出行仪式和信仰与先秦秦汉时期有相似的地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希腊、罗马以及现当代一些其他国家也有出行的仪式和禁忌等,可见中国的出行仪式和信仰不是个案,中国存在的这些现象和问题,也是人类共同的现象和问题之一部分。通过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行神相比较,知中国的行神祭祀已经不是只存在在神话传说中,而是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比足以看出中国的行神祭祀具有其鲜明的特色:祭祀的仪式完整,已形成制度,从古至今没有中断,存在的范围广泛,祀行行为普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2;K232;B933
本文编号:277569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2;K232;B933
本文编号:2775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7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