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两晋南朝正史中所见人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1:05

  本文关键词:两晋南朝正史中所见人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名 儒家 道家 道教 佛教 宗族 琅邪王氏


【摘要】: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映射着文化演变的轨迹。命名的自由多样,增加了探索人名文化内涵的难度,不过人们取名受社会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教)思想、佛家思想、宗族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一些倾向性,即儒、道、佛、宗族等相关关键字的集中出现。在被普遍认为“儒学衰落”的两晋南朝时期,儒家的许多观念还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支配着人们的道德精神取向,体现在人名上就是一些儒家关键字的集中出现,如:孝、仁、礼等。道家(教)思想对于人名、字的影响体现于一些关键字如“冲、灵、玄”等。关于“之”字名,像两晋南朝时期“之”字在后的人名大量集中出现且父子不避的现象未之有也,考虑到“之”字入名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将“之”字名与道教影响绝对等同,但我们几乎可以确认凡名字中父子不避“之”字,而家族信仰又为道教的,“之”字确为宗教信仰的代表。两晋南朝时期,佛教作为新的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出现国教化趋势。这种佛风的日煽势必影响人们的思想及观念,体现在人名上就是佛家思想关键字的集中出现。佛教影响下的取名常见字为:“僧、法、照、圆、觉”等。并体现出由普通关键字(佛、法、僧等)向较深刻的宗教义理字(圆、照、相等)的发展趋势,体现出知识分子对宗教义理的理解方面的文化优势。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宗族体系为基础的。宗族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人名、字上就是“祖、宗、胤、孙”等关键字的集中出现。以及同父兄弟、同祖兄弟间名、字的各种相关性,如名、字中的共用字、共用部首以及取名用字的意义相关性等。随着南朝双名趋势的加深,人名中出现更为多样的关联性,表现出多样化的组合方式,更多的表现出宗族内的亲缘关系。此外,两晋南朝时期的人名表现出由单名向双名演变的趋势、俚俗类或信仰类小名小字的集中出现。还有儒道佛三家融合,体现在名字上就是儒道、儒佛、佛道、儒道佛名字的出现以及“道、德、元、天”等交叉字的出现。琅邪王氏家族作为两晋南朝时的大族,以儒学起家,世奉五斗米道,还较早接受了佛学思想并纳入到自己的家族文化体系中。在人名上表现为相关关键字的集中出现,这是一个在自己家族思想内融合儒道佛三家的完美缩影。
【关键词】:人名 儒家 道家 道教 佛教 宗族 琅邪王氏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一 人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0-12
  • 二 选题的意义12
  • 三 人名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12-14
  • 第二章 两晋南朝正史中的人名与儒家思想14-33
  • 一 儒家伦理道德相关词14-22
  • 二 “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22-25
  • 三 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25-28
  • 四 对先贤圣哲的钦慕28-30
  • 五 结论30-33
  • 第三章 两晋南朝正史中的人名与道家(教)思想33-46
  • 一 道家(教)关键字34-38
  • 二 单独考察的道家(教)影响下的名字38-39
  • 三 关于“之”字的考察39-45
  • 四 结论45-46
  • 第四章 两晋南朝正史中的人名与佛家思想46-53
  • 一 佛教普通关键字46-49
  • 二 佛教宗教义理字49-51
  • 三 结论51-53
  • 第五章 两晋南朝正史中的人名与宗族思想53-62
  • 一 尊祖敬宗思想影响下的名字53-55
  • 二 宗族思想对排行字、共用字、共用部首等方面的影响55-60
  • 三 兄弟名字的意义相关性60-61
  • 四 结论61-62
  • 第六章 两晋南朝正史中人名的时代特色62-75
  • 一 单双名演变62-65
  • 二 小名、小字的集中出现65-70
  • 三 儒、道、佛三家融合70-75
  • 第七章 个案研究——琅邪王氏家族人名考辨75-81
  • 一 儒家思想的影响75-76
  • 二 道家(教)思想的影响76-77
  • 三 佛家思想的影响77-78
  • 四 宗族思想的影响78-81
  • 结语81-84
  • 参考文献84-8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8-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娜·赛德尔,吕鹏志,常虹,陈霞;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十][J];宗教学研究;2000年01期

2 侯冲;云南道教研究的新突破——《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评介[J];宗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3 吕鹏志;走进西方道教研究的殿堂——石秀娜《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评介[J];宗教学研究;2001年03期

4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J];宗教学研究;2001年04期

5 丁培仁;1996-2000年国内道教研究成果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1期

6 陈昌文;道教的政治情结[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张小平;明代道教与政治的关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杨惠敏,龚国丽;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与政治[J];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崔理明;道教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道教;2002年04期

10 丁原明;道教研究的新进展——读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6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宗昱;从文献学向史学的转变: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驰 上海道教学院副教务长;道教话剧再现优秀传统文化[N];联合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2 赵艳;道教“六丁六甲”神真图像研究及其创新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孟燕静;《周氏冥通,

本文编号:858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58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5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