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非物质文化传承语境下巴中石窟艺术的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1:01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承语境下巴中石窟艺术的现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语境 巴中石窟 传承与保护


【摘要】:本文拟对巴中石窟传承与保护现状做专题研究,主要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为研究视角。巴中石窟造像是集艺术、历史、科学价值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中石窟艺术价值在于:作为宝贵的艺术经验传承,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资料库,它表现出雕凿时代的艺术风格、工艺水平和当时的审美特点;作为旅游景点,它具有欣赏、审美和愉悦功能。巴中石窟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我国先人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遗存,不可能被简单复制,一旦破坏将无法挽回,而且每一处石窟造像都携带有时代烙印,展现出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信息,是历史进程的物证。巴中石窟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蕴含的科技信息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然而,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发现,无论是对我国北方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还是对同处巴蜀的大足石窟、安岳石窟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巴中石窟的研究却十分少有。另一方面,由于自然、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巴中石窟艺术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石窟造像残缺、风化、被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有鉴于此,为了让集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于一身的巴中石窟所承载的价值得以生生不息的传承,在非物质文化传承语境下,对其展开研究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全文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巴中石窟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做出来必要的梳理。现有的研究多偏重于探究巴中石窟的窟龛类型、造像内容及组合以及它们的分期和年代,或探讨石窟造像题材的渊源及演变,总体看来大都是作考古式探查,少有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从非物质文化传承语境下对巴中石窟艺术现状的研究,而后者的研究正是赋予巴中石窟艺术鲜活和持久生命力的基石。第二章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及传承方式的变迁。就巴中石窟而言,整个石窟一方面受风雨、温差、泥石流、山体崩塌等渐进的、无意的自然因素威胁;另一方面在保护、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受直接的、有意的人为因素影响,导致石窟造像原真性和整体性受破坏。就其传承方式而言,应在培养文化自豪感、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传承氛围;重新建立与人们生活的联系,重新实现文化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文化产业、现代教育和现代传媒等方式传承。第三章梳理了巴中石窟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和价值,揭示出巴中石窟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巴中石窟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为展示神人合一的共享空间、崇高秩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风格;女性化菩萨及“三教”融合的造像展现独特魅力。同时,在与巴蜀石窟与北方石窟的比较中,笔者发现巴中石窟艺术在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造像组合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点,彰显出无法取代的主体价值。作为我国石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星,在非物质文化传承语境下研究巴中石窟艺术现状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第四章论述了巴中石窟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代巴中石窟艺术传承的途径与策略,说明了未来对巴中石窟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目前,虽然在调研规划、综合整治、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开展的巴中石窟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静态保护的非系统化、表面化、零散化和片面化,规划待落实资金仍缺乏,开发无序、管理欠缺,盲目、过度开发与展示等问题。根据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巴中石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如端正经营出发点和社会投入出发点;加大挖掘、调研力度,优化保护方法;落实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等。为对巴中石窟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系统深入研究,作者选择非物质文化传承为研究视角,围绕如何传承与保护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的实地考察研究,收集与此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通过相应系统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巴中石窟的产业化与对其的保护传承是一个既矛盾又互补的统一体,要实现双赢,关键在于把握好度。短期利欲熏心,盲目、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将对巴中石窟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审慎开发,科学保护,用心传承,才能使巴中石窟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语境 巴中石窟 传承与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2
  • 一、选题背景10
  • 二、研究意义10-12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12-14
  • 一、研究现状12-13
  • 二、研究的不足13-1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指导14-16
  • 一、研究方法14
  • 二、理论指导14-16
  •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论文创新16-18
  • 一、研究难点16-17
  • 二、论文创新17-18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的当代生存困境及传承方式的变迁18-26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热潮18-19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19-21
  • 一、自然因素20
  • 二、人为因素20-21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的当代传承条件与文化语境21-23
  • 一、培养文化自豪感、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传承氛围22
  • 二、重新建立非物质文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22-23
  • 三、重新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功能23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当代传承方式的变迁23-26
  • 一、利用文化产业传承23-24
  • 二、利用现代教育传承24
  • 三、利用现代传媒传承24-26
  • 第三章 巴中石窟艺术的概况26-44
  • 第一节 巴中石窟的历史沿革27-30
  • 一、隋代至初唐为始凿期27-28
  • 二、初唐至盛唐为高峰期28-29
  • 三、盛唐至中晚唐为成熟期29-30
  • 四、中晚唐之后为发展期30
  • 第二节 巴中石窟的地理分布与保护现状30-37
  • 一、巴中石窟的地理分布30-32
  • 二、巴中石窟的保护现状32-37
  • 第三节 巴中石窟的价值分析37-44
  • 一、巴中石窟的艺术价值38-40
  • 二、巴中石窟的主体价值40-44
  • 第四章 当代巴中石窟艺术的传承研究44-56
  • 第一节 巴中石窟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44-48
  • 一、静态保护的非系统化、表面化、零散化和片面化45
  • 二、规划待落实资金仍缺乏45-46
  • 三、开发无序、管理欠缺46-47
  • 四、盲目、过度开发与展示47-48
  • 第二节 巴中石窟艺术传承的途径48-52
  • 一、端正经营出发点和社会投入出发点49
  • 二、加大挖掘、调研力度,优化保护方法49-50
  • 三、落实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50-51
  • 四、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51-52
  • 第三节 巴中石窟传承的策略52-56
  • 一、审慎开发52
  • 二、科学保护52-53
  • 三、用心传承53-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红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2 王光荣;;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J];探索与争鸣;2007年07期

4 余远花;;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5 孟宪民;;遗产保护的价值(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晓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呈呈;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3 龙昭宝;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36731.html

上一篇:从“无  
下一篇:《慈悲三昧水忏》再探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3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