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牧斋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7-10-16 06:15

  本文关键词:牧斋与佛教


  更多相关文章: 钱谦益 佛教史迹 典籍整理 佛教思想 诗文创作 诗文批评


【摘要】: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在文学、史学、佛学诸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集文坛盟主与东林党魁于一身,他的诗文创作、文学批评及学术观念,对明末清初文风、学风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牧斋自幼生长的虞山钱氏是一个极具奉佛传统的家族。在浓厚奉佛氛围影响之下,自少时起便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明亡后,因其降清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颇受时人诟病,佛教思想在其心态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暗中参与反清复明的同时,奉佛倾向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与明末清初诸宗僧侣,有着颇为广泛的交往。钱谦益学博识广,旁贯三教,思想上会通儒释,提出忠孝佛性论与反经明教说,强调佛教之政治功用,对诸宗利弊,均有一己之评价。有感于师友咐嘱之情,自觉担荷末法救弊之责,为践行反经明道之论,他先后疏解了《楞严经》、《心经》等佛教经典,整理了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等人的文集,参与了《嘉兴藏》的刊刻。 在积极参与佛教事务的同时,他的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也深受佛教的熏染。发之于诗,个体生命之思索,诸法无常之感叹,无不流露出浓厚的佛教情思;适值易代之际,他以“劫”为基础,在诗歌中构筑起另一世界,蕴含着他独特的心嫈;大量佛教典故的借用,兼及自己的佛教感知,熔铸到诗歌中,佛理禅趣,和合为一别具一番意境。他撰制了诸如塔铭、募缘疏等大量释家类文章,在为文经历及文风转变中,佛教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诗文批评上,他试图以灵心论为基础,并辅以熏习说、六根互用说等,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沧浪诗话》大行于世之时,从诗法与悟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性总结;在文论中,他借用了大量的佛典譬喻,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钱谦益 佛教史迹 典籍整理 佛教思想 诗文创作 诗文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7
  • 目录7-10
  • 绪论10-18
  • 一 研究综述10-15
  • 二 研究缘起与构想15-18
  • 第一章 佛教行实考18-56
  • 第一节 钱氏家族奉佛事略18-30
  • 一 吴越钱氏与佛教18-21
  • 二 常熟钱氏与佛教21-24
  • 三 牧斋父祖与佛教24-30
  • 第二节 钱谦益奉佛略史30-35
  • 一 明亡前之佛教活动30-33
  • 二 入清后之奉佛概况33-35
  • 第三节 佛教交游考35-56
  • 一 禅宗交游考35-44
  • 二 华严宗交游考44-48
  • 三 天台宗交游考48-51
  • 四 净土宗交游考51-56
  • 第二章 典籍整理56-110
  • 第一节 反经明教56-62
  • 一 “反经”略释56-57
  • 二 钱谦益之“反经”论57-62
  • 第二节 佛经疏释62-90
  • 一 《楞严经疏解蒙钞》62-76
  • 二 《般若心经略疏小钞》考释76-90
  • 第三节 别集整理90-100
  • 一 《憨山老人梦游集》90-95
  • 二 《紫柏尊者别集》95-97
  • 三 《护法录》97-100
  • 第四节 《嘉兴藏》100-110
  • 一 《嘉兴藏》略论100-101
  • 二 钱谦益与《嘉兴藏》101-110
  • 第三章 佛教思想110-148
  • 第一节 会通论110-131
  • 一 儒释会通论110-123
  • 二 政教会通论123-131
  • 第二节 宗派观131-148
  • 一 禅宗批判与革新131-140
  • 二 净土宗思想及转变140-144
  • 三 天台宗思想之扬弃144-146
  • 四 华严宗思想之归向146-148
  • 第四章 牧斋诗歌与佛教148-196
  • 第一节 佛教情思148-170
  • 一 个体生命之思索148-163
  • 二 诸法无常之感叹163-170
  • 第二节 佛教意象170-184
  • 一 佛教“劫”论170-171
  • 二 以“劫”入诗171-177
  • 三 现实寓意177-184
  • 第三节 佛理禅境184-196
  • 一 典故借用184-187
  • 二 意境营造187-196
  • 第五章 牧斋古文与佛教196-224
  • 第一节 创作概况196-214
  • 一 塔铭196-204
  • 二 募缘疏204-209
  • 三 记体文209-211
  • 四 序跋211-214
  • 第二节 影响举隅214-224
  • 第六章 牧斋诗论与佛教224-270
  • 第一节 灵心论224-246
  • 一 “灵心”考论224-229
  • 二 熏习说229-234
  • 三 香观说234-241
  • 四 客情既尽,妙气来宅241-246
  • 第二节 诗禅论246-253
  • 一 诗法与悟境246-249
  • 二 批判性总结249-253
  • 第三节 佛典譬喻与诗论253-270
  • 一 牛乳喻254-262
  • 二 医者喻262-265
  • 三 雹珠喻265-270
  • 结论270-272
  • 参考文献272-28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282-284
  • 个人简历284-286
  • 致谢286-2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明;李曙豪;;论池田大作的佛学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刘亚明;胡敏燕;;佛教圆融思想的和谐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3 周金萍;;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教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钟书林;;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范晔佛教思想论析[J];理论导刊;2010年05期

5 马静卿;刘松;;浅论佛教思想和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J];网络财富;2010年10期

6 袁仕萍;谢光辉;;道安佛教哲学思想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夏露;苏轼事佛简论[J];江汉论坛;1983年09期

8 罗时进;;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J];学术月刊;1983年05期

9 方立天;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J];佛教文化;1990年02期

10 刘密;;鲁迅对佛教思想的二重选择[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有;刘修志;;全球化背景下的佛教及佛教与民族的关系——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余雷;;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传播[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章继光;;李白与佛教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6 王亚欣;;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河上麻由子;;佛教与朝贡的关系——以南北朝时期为中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王佳;当代中国的佛教慈善组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黄夏年;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温金玉;探讨净土宗文化特色 研究净土宗佛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特木尔巴根;缅族:虔诚的佛教信徙[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张文彪 (作者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佛教环境思想与西方当代的环境哲学[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张义军;新中国佛教出版事业的时代特色[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8 嘉木样·图布丹;佛教与生态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史幼波 冯修齐;人文成都中的佛教意象[N];成都日报;2005年

10 国风;两汉时期的祭祖[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明;牧斋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傅映兰;佛教善恶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耿晓谕;自然、生态与政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海玲;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高蒙;图塔与礼佛[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7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陈超;曹学Oz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晓敏;佛教与晚明传奇[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氏柳;佛教德育对世俗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涛;汉译佛典中的佛教微观世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刘后德;唐太宗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瑞;南宋佛教人物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鲁强;明代中期士大夫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2年

7 周靖娴;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报应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师彬;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全耀;《洛阳伽蓝记》之佛教义理及其表达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玲玲;试论佛教慈悲思想及其当代践履[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1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41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5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