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古巴蜀佛教的宗派空间与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4:00

  本文关键词:中古巴蜀佛教的宗派空间与分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古 巴蜀 佛教宗派 空间分异 高僧传


【摘要】: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今,约有两千年。佛教史研究的时代划分,大致以宋代前后为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段,宋代佛教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过渡形态也受到相当重视,元、明、清佛教发展则没有突破唐宋以来佛教形成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佛教史对元代以后佛教发展的研究,大抵也不如唐代及其以前。日本学者山崎宏的《支那中世佛教之展开》一书研究了后汉至隋唐的高僧活动分布,分为四个时期,其中南北朝时期分成北支那干线、太行山麓线、大同汾河线、中支那干线、北中支那连路线、四川地方群和广东地方群七条“教线”。四川区域内教线的相对独立性,也是以巴蜀佛教研究意义所在。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学术史,特别是中国佛教史分期、佛教世俗化、佛教地理的研究状况。此外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整体设想,对整个研究设定总体方向。第二部分是论文第一章,即“中古巴蜀佛教初传的空间审视”。本章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巴蜀的地域指代,大致经历了从族群血缘的古巴国、古蜀国群体代称,到后世地缘从基于上古民族记忆的地域化重构过程。这个过程借助了上古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演进以及诸如武王伐纣等重大的政治事件,地域指向的“巴蜀”之名,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层面上的“巴蜀”实现了合一;其次,巴蜀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多低缓山地丘陵,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人口众多,水网发育在整个长江流域都最为稠密,四川盆地和川东丘陵相对独立地理单元的存在,使得历史时期这一地区具有半封闭特征;最后,巴蜀地区佛教得以进入,传统川陕交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佛教影响力从关中传至巴蜀地区的重要外在条件。除了传统川陕交通以外,由西域经今青海、川西北地区到成都平原也存在一条重要的交通。第三部分是论文第二章,即“中古巴蜀佛教高僧的游弋空间”。本章节的写作,某种程度上受李映辉先生《唐代佛教地理研究》第二章《唐代高僧驻锡地分布》第二节《唐代高僧游徙的空间分异》启发,分为“佛教的初步传入与发展”、“隋唐和宋代巴蜀佛教的发展”、“中古巴蜀高僧分布与游弋特征”三个部分。本章的主要书写方式依然是传统佛教地理方法,即对高僧的驻锡地和籍贯加以统计,绘出分布图,并加以分析。在传统佛教地理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通过高僧对佛教学术和修行方式的各自倾向,划定其所属宗派,进一步对中古巴蜀佛教宗派有一个大致概括。第四部分是论文第三章,即“中古巴蜀佛教的义学风尚”。本章节划为“佛教经典的流传与影响”、“宗派讲学风尚”、“蜀版大正藏”三个小节,集中讨论了中古巴蜀佛教的人文风尚。笔者试图通过佛教经典情况的流传,观察佛教宗派在地域单元内的各自影响力。第五部分是论文第四章,即“中古巴蜀佛教宗派地理分布及特征”。本章节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分为以下四个小节,即“中古巴蜀佛教宗派地理分布”、“巴蜀佛教宗派空间与争夺——以禅宗和密宗为中心”、“中古巴蜀佛教宗派与神异建构”、“中古巴蜀佛教教派地理分布特征”。从体量来看,本章节内容最为丰富。本章内容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中古巴蜀佛教宗派分布、宗派空间分布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宗派扩展其各自影响力过程中对民间实施神异构建过程的观察,讨论巴蜀佛教宗派分布的地理特性,以及这种地理特性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通过整个研究的讨论,中古巴蜀佛教展现出随时代推进,从净土、律、密、三论、法华、原始禅观等宗派并举多样化的局面,逐渐过渡为禅宗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这与宋代以来禅宗修行方式、仪轨礼节、人文心理、宗教特质等方面彻底中国化有直接关系。宗派分布与时代演进与自然环境和地域人文特质有莫大关系。总之,中古巴蜀佛教宗派的空间特质,在其分异规律方面体现出时段与特征的紧密相关。魏晋南朝时期,僧人的修行更多的体现出弘法愿望和内在的自然主义;隋代至唐代前期,僧人修行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寺院主义相互杂错的状态。唐代佛教经历了安史之乱与“会昌法难”后,佛教传播大受影响,其信仰类型开始转换,这也为其后宋代禅宗大兴奠定了时代背景。
【关键词】:中古 巴蜀 佛教宗派 空间分异 高僧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49;K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21
  • 第一节 问题、地域与时段9
  • 第二节 佛教史与佛教地理9-17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17-21
  • 第一章 巴蜀:中古佛教初传的空间审视21-30
  • 第一节 何为“巴蜀”:从时间到空间21-23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23-25
  • 第三节 巴蜀交通与佛教传播25-30
  • 第二章 中古巴蜀佛教高僧的游弋空间30-49
  • 第一节 佛教的初步传入与发展30-33
  • 第二节 隋唐和宋代巴蜀佛教的发展33-37
  • 第三节 中古巴蜀高僧分布与游弋特征37-49
  • 第三章 中古巴蜀佛教的义学风尚49-62
  • 第一节 佛教经典的流传与影响49-53
  • 第二节 宗派讲学风尚53-55
  • 第三节 蜀版大正藏55-62
  • 第四章 中古巴蜀佛教宗派地理分布及特征62-101
  • 第一节 中古巴蜀佛教宗派地理分布63-72
  • 第二节 巴蜀佛教宗派空间与争夺——以禅宗和密宗为中心72-83
  • 第三节 中古巴蜀佛教宗派与神异建构83-96
  • 第四节 中古巴蜀佛教教派地理分布特征96-101
  • 结论101-103
  • 参考文献103-107
  • 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107-108
  • 后记108-109


本文编号:1061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61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