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僧肇的《维摩经》诠释看其对善巧方便概念及思想的理解
本文关键词:从僧肇的《维摩经》诠释看其对善巧方便概念及思想的理解
更多相关文章: 僧肇 维摩经 维摩诘经 罗什 佛教信仰 维摩诘所说经 不思议 梵本 译经 以庄
【摘要】:正僧肇(384-414)是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344-413)门下的杰出弟子,是我国东晋时期的重要佛教思想家。史载僧肇年轻时"性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府,尝读老子,至道德章,乃嗟叹日:美则美矣,然则斯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因遇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今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①))这段记载说明对于《维摩经》的研习修学,在僧肇由服膺庄老之学而皈依佛教信仰的过程中,起到根本的作用。罗什弘始八年(公元406年)于长安大寺新译《维摩诘经》,僧肇"时预听次",~((②))并据现场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
【关键词】: 僧肇;维摩经;维摩诘经;罗什;佛教信仰;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梵本;译经;以庄;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程恭让韩成才僧肇(384-414)是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344-413)门下的杰出弟子,是我国东晋时期的重要佛教思想家。史载僧肇年轻时“性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府,尝读老子,至道德章,乃嗟叹曰:美则美矣,然则斯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因遇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今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勒毛;;论藏族戏剧之起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张强;;佛学研究中的“宗教”与“哲学”——以《肇论》为例[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3 桓占伟;;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误区与正确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7期
4 牛荣晋;;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5 张恩华;;论社会需求是翻译选择的决定因素[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陈开科;;俄国汉学家巴拉第的佛教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王文进;;海德格尔与禅宗语言观的对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强;;哲学论辩的宗教归宿——试析《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丁永忠;;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琰;;中国式般若学刍议[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新民;高原;;岐黄文化与庆阳远古文明[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永生;王维;;岐黄文化在庆阳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唐晓峰;;基督教在华传播应向佛教学些什么?——从谢扶雅的相关理论谈起[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姚之均;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9 李斯斌;玄言诗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敏;古代中印数理天文学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胡莉莉;齐鲁奇士东方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婉星;《西游记》诸神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魏魏;慧远的净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江华;论唐代佛教造像的丰腴化[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9 王水静;云南傣族生死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马丹丹;蒙藏委员会与蒙藏事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淮;僧肇在两种文化之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王贻社,李秋丽;论僧肇“空”的视野下的宇宙人生[J];齐鲁学刊;2004年02期
3 雷小鹏,王巧玲;僧肇佛学的美学底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5期
4 曹树明;僧肇的无分别观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王庆原;;僧肇“空”论及其现代价值[J];五台山研究;2006年03期
6 程平源;;僧肇心学辨析[J];学海;2007年05期
7 朱新林;;僧肇思想述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李新玲;;僧肇的名实之论[J];五台山研究;2008年02期
9 孙金波;;析僧肇之解空[J];江汉论坛;2008年08期
10 曹树明;;论僧肇的般若思维方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秀连;僧肇的佛学理解与格义佛教[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鑫;僧肇的认识论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2 高兴智;僧肇哲学思想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伟;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姜姝;僧肇佛学中的庄学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新林;僧肇思想述评[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6 张凡;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7 罗聪懿;论刘勰《文心雕龙》佛学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6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