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信”的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
本文关键词:觅“信”的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
觅“信”的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
邓军
【摘要】:晚清以降,传统的政治统治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价值体系开始遭到怀疑,这种怀疑在五四时期达到高峰。在救世责任与怀疑一切的背景下,五四知识分子更为迫切地寻找新信仰。可以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更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在知识分子重建信仰的过程中,神圣性问题被一再的提出,并且出现信仰逐渐被宗教化的趋势;在信仰激励下,知识分子展现出浪漫而悲切的宗教心灵和积极“赴死”的烈士精神。这两个层面构成“宗教感”的内容,本文以此概念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近代中国信仰之路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及其内在逻辑;并通过知识分子的信仰实践来揭示,知识分子充满宗教感的献身精神乃构成中国现代革命的思想结构、精神动力与内在灵魂。 五四知识分子的信仰,极其驳杂。笔者从思想史的脉络出发,选择宇宙、道德与历史三种路径来展现这一图景。朱谦之在其宗教心灵的催逼下,试图重建宇宙信仰。通过对传统宇宙论宗教性的再研究,朱发现信仰必须具有超越性的源头,才能打通“宇宙-人生-政治”的经脉。在其多变的宇宙论之下,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悲情,要破灭世界与宇宙的救世者;一个不断用自残方式来伤害自己的毁灭者。他希望扮演印度教湿婆神的角色,一边毁灭世界,一边再生世界。 恽代英从道德严格主义出发,寻找信仰的契合点。他的困境在于发现没有“天理”的道德不能自足,他必须为道德找到更高的来源。在基督教的启发下,他以“良心”作为道德根基,继而转向“主义”。“主义”实践的一再失败,让他明白“主义”必须神圣化,才能产生道德力与行动力。在此过程中,恽代英以强力的禁欲主义将修身转变为一种献身式的革命道德。他的信仰之路生动地诠释了“道德必然导致宗教”这个命题。 陈独秀以对“历史意义”的信仰开始其“终身的反对派”生涯。中国传统的“不朽论”与西方的进步史观的融合,使得个人之意义可以转化为历史的意义,为历史的进步贡献一切,构成自我奉献的起点与终点。其任侠的浪漫牺牲精神与基督教的殉道情怀相遇,转化为反抗传统与权威的政治行动主义。对历史的信仰与献身的意象促使陈渴望建立一个“新宗教”,唤起人们崇高而热忱的宗教情感,并将信仰转化为行动。 在这三种信仰方案当中,宇宙信仰的建构以失败告终,而道德与历史最终与“主义”相结合。这似乎说明,古典的超越性信仰建构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寻找宗教感的对象,以弥补超越性的失落。这正是造成现代性不安的根源,也是整个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培元;;理性与情感——重读《贞元六书》、《南渡集》[J];读书;2007年11期
2 杨彦杰;台湾历史上的琉球难民遭风案[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黄金宏;晚清福州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播[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高力克;;革命进化论与陈独秀的启蒙激进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蒙培元;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罗志田;;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J];近代史研究;2010年03期
7 尤小立;;陈独秀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关联和分野[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顾昕;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9 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J];史林;2006年02期
10 梁培宽;朱谦之与梁漱溟的半个世纪友谊[J];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刘富伟;;论胡适的聊斋学研究(续)[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张艳;田益琳;;五四时期“个性主义”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方潇;;天学与法律:天人关系哲学基础之研究新视域[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7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8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9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刘永丽;;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现代”[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5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张志刚;;当代中国宗教关系研究刍议——基于国内外研讨现状的理论与政策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马怀荣;近代文化引进与汉语表达系统的更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4 朱志敏;论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思潮[J];近代史研究;1989年02期
5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6 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J];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7 陈来;;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尤小立;;崇西和用西:陈独秀与杜威实用主义政治哲学[J];学术研究;2007年11期
9 沈寂;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03期
10 柯继铭;;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大吉;;关于继承和重构传统的民族宗教文化的一些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2 牟钟鉴;;基督教与中国宗教文化生态问题的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3 马虎成;;基督教在当今中国大陆快速发展的原因辨析——由“宗教生态失衡”论引发的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4 段琦;;宗教生态失衡与中国基督教的发展[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武生;陈独秀宗教观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任建树;新发现陈独秀的一首民歌[J];民国档案;1993年02期
3 牟德刚;陈独秀早期宗教观述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4 张家康;陈独秀与亚东图书馆[J];党史天地;1995年10期
5 唐志;孙中山两次营救陈独秀[J];民国春秋;1995年03期
6 范荣祥;评陈独秀的反孔斗争[J];学术交流;1997年01期
7 朱洪;晚年的陈独秀与胡适[J];领导文萃;1997年08期
8 张家康!安徽;“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毛泽东和陈独秀历史关系实录[J];党史文汇;1998年04期
9 于凤政;建党前后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袁鹰;;怅望一座墓园——写在陈独秀诞生120周年[J];百年潮;199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金果;;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对陈独秀的态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2 叶栋;易难;;瞿秋白、陈独秀与中国先进文化[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寿春;;加强综合分析是深化瞿秋白研究的重要途径——兼及瞿秋白与陈独秀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4 张寿春;;加强综合分析是深化瞿秋白研究的重要途径——兼及瞿秋白与陈独秀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5 李绪堂;;浅评陈独秀的民主思想[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6 徐国利;;陈独秀的民众思想初探[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任建树;;孙中山与陈独秀[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8 朱洪;;大革命后期,瞿秋白与陈独秀矛盾的形成与激化[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9 朱效梅;;严复与陈独秀道德观比较[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宝明;;新文化元典与“内圣外王”的演绎[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从世;[N];协商新报;2006年
2 朱 洪;[N];北京日报;2005年
3 陈铁健;[N];学习时报;2004年
4 黄敬荣;[N];学习时报;2004年
5 许怡平;[N];安庆日报;2008年
6 朱洪;[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李洁;[N];北京日报;2002年
8 祝彦;[N];北京日报;2007年
9 庄森;[N];协商新报;2006年
10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施晓红;[N];北京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军;觅“信”的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肖贵清;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颖;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隋晓莹;陈独秀与中国新文学运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8 侯建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龚鹏;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翠娇;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研究(1917年以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志强;五四至晚年陈独秀民主观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菲菲;建党之前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涯;试论中共“二大”前后陈独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杜毅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长安大学;2007年
6 李琴;五四前后陈独秀报刊编辑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海梅;晚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丽亚;陈独秀的现代化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万义兵;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刘超;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改造国民性思想[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觅“信”的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6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