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研究
【摘要】: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产生于西方古代的非理性和近代的理性思辨传统中。作为近代德国思想界讨论宗教问题的后继尝试,新神话思想直接源起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激情和对革命失败的反思。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起始于被启蒙哲学和理性主义忽视的人的生存问题的关注。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中分析了两类生存:固执于有限的世俗生存和向无限性开放的宗教生存,这两种生存都会群体化并在历史中显现。然而,在进一步分析基督教历史时,他遭遇了宗教生存内在活力和外在腐朽间的矛盾。对此,施莱尔马赫放弃了对生存的分析方法,以对宗教的新形态的号召来解决理论矛盾。德国早期浪漫派其他成员不仅满足于问题的理论解决,而且实践创造宗教的新形态,即创造“新神话”。 “新神话”的特性包含三方面:“新”不仅体现在内容新,也指其不断更新;“神”指宗教情感的神圣性和超越性;“话”指内容丰富充实。“新神话”一指狭义的、有具体经验特征的个别神话,二指广义的、作为原型的大全神话,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德国早期浪漫派实践创造神话的主要文学作品,其次依次对神、英雄等神话要素以及神话的世界和神话的运行进行追踪分析。在“新神话”中,人经历了一次性的拯救而摆脱罪恶限制,拥有神的能力,能够任意发挥创造力。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的现实寓意在于:既关怀个体,高扬以创造力和情感为最高价值的人生追求,引发人们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观;又关切政治,推出针对现实政治的理想蓝图,引发对现实秩序的革命愿望。进一步分析,在入神不分的“新神话”中,神与人、人与人以及人和自身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最终致使神圣价值混乱和失落。神话变成了“人话”,“新神话”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历史影响深远。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刻影响了19世纪德国思想史的走向。第二,引发了波涛汹涌的文学和艺术创作浪潮,并直接催生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中世纪和东方文明的新热情,进而也促进了对这些文化传统中民间文化和神话传说的深入研究。第三,在现实历史中,“新神话”象征着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统一和强盛,激发了人们的乌托邦理想和革命热情,并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从而深远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德国 德国早期浪漫派 新神话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32;I516.0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23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二、研究对象13-18
- 三、文献综述18-21
- (一) 国外研究18-19
- (二) 国内研究19-21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21-23
- (一) 研究方法21
- (二) 论文结构21-23
- 第一章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23-31
- 一、古代的非理性传统23-24
- 二、近代的理性思辨传统24-26
- 三、德国宗教问题26-28
- 四、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激情和反思28-31
- 第二章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的提出31-41
- 一、新神话思想的理论出发点31-34
- 二、新神话思想的奠基34-39
- 三、新神话思想的提出39-41
- 第三章 “新神话”的创作和要素41-53
- 一、“新神话”的界定41-42
- 二、“新神话”的创作实践42-46
- 三、“新神话”的神话要素46-53
- 1. 神46-48
- 2. 英雄48-49
- 3. 神话世界和神话运行49-53
- 第四章 “新神话”的讨论53-58
- 一、“新神话”的现实寓意53-55
- 二、“新神话”的困境和破产55-58
- 第五章 德国早期浪漫派新神话思想的历史影响58-64
- 一、思想史领域58-59
- 二、文学艺术领域59-61
- 三、现实历史领域61-64
- 参考文献64-69
- 致谢69-70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全华;;论康德的教育现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丹;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1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