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存人间之苦
发布时间:2017-10-23 23:05
本文关键词:长存人间之苦
【摘要】: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苦”都是无法绕开的最为现实的人生问题之一。即使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已双双进入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从本质上说身为有限存在者的人类照样和远古石器时代时一样,受到生、老、病、死、人际纠葛等诸多“苦”的困扰而难以解脱。人类渴望战胜长存人间之“苦”,渴望获得永恒无退的“乐”,顺理成章地也就使得“苦”哲学成为人生哲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分野。“苦”是什么?“苦”来自何处?还有“苦”须如何解决?此三者可谓“苦”哲学的三个中心课题。通过对“苦”的逻辑学分析可以知道,“苦”同时具有普遍性与私人性,在实际呈现中具有诸多迥异的形态,并且归根结蒂是透过主体的认知而成立的,这使得“苦”这一概念极其难以定义。核心概念的暧昧性可以说是“苦”哲学之最大的研究难点。 幸而,佛教为打开“苦”哲学研究工作的缺口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作为说“苦”、言“苦”最成熟的思想体系之一,佛教是研究“苦”哲学决计无法避开的重要对象。佛教在充分考察世界人生的基础上,对上述三大问号做出了独特的回答,组成了一套逻辑结构严密且内部层次分明的说明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且处于中枢地位的就是“四谛说”。围绕这一理论中心,本文结合具体文献记述,分层次梳理了佛教对人生是“苦”、造成“苦”的原因、由“苦”解脱后的境界以及如何解脱的道路等四种真理的相关论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佛教“苦”哲学的大致形象。 不过,佛教之所以要发明这一套复杂的哲学,终究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救助现实的人类。“四谛说”所提示出的离苦得乐的可能道路有其固有的文化根基,必须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特别是在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拥有了除却改造思想认识之外多种多样处理“苦”的可选方式方法,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以学术型进路治疗“苦”的方案在现代语境下是否仍然有效便成为了一个问题。本文认为,科技进步虽然解决了诸多难题,但也并不是万能的,以佛教为代表的“苦”哲学依旧对现实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 “苦” 现代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1;B9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苦”的宗教——佛教12-18
- 一、 四谛说:作为一种病态的人生12-14
- 二、 苦谛与佛教价值论14-18
- 第二章 望闻问切:“苦”所谓何物?18-26
- 一、 “苦”能否定义?18-21
- 二、 “苦”的本质是什么?21-23
- 三、 “苦”的性质与形态23-26
- (一) “苦”的二义性23-24
- (二) “苦”的诸形态24-26
- 第三章 对症下药:“苦”来自何处?及何以解决?26-37
- 一、 集谛:佛教苦因说的展开26-31
- (一) 层次一:贪嗔痴为因26-27
- (二) 层次二:缘无明为由27-29
- (三) 层次三:有漏法之故29-31
- 二、 既知苦因,如何破除?31-34
- 三、 灭谛与道谛:佛教的境界论与实践论34-37
- 第四章 药到能否病除?——在现代语境下谈佛教“苦”哲学37-46
- 一、 现代社会的“苦”37-41
- (一) 技术进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37-40
- (二) “苦”被隐蔽之后40-41
- 二、 言“苦”佛学的现代转身:以菩提萨W跛纳惴ㄎ
本文编号:1085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