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播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23:33
本文关键词:佛教传播系统研究
【摘要】: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在古老的印度,在其长达2500多年的传播历程中,佛教从古印度的一个狭小的城邦走向了世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宗教信仰。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佛教更是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等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濡染着中国人的文化血液。纵观佛教的世界化,抛却信仰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必定存在着某种高效的传播机制使然。 作为人类社会传播系统的一个分支,佛教的传播也具有系统性,也正是在佛教传播系统的不断运行中佛教的世界化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从传播学的视域出发,将佛教的传播系统作为考察对象,结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实践来深入研究佛教传播系统的结构与运行特点,从而对佛教传播进行更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把握。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在佛教诸派多系中之所以选择汉地佛教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一章是对佛教传播系统的建构历程进行的梳理。首先,本章尝试对佛教传播系统进行理论上的界定,并概述了其作为系统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结合后文的研究会发现这些特征在佛教具体的传播实践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和重要;其次,本章以时间为轴,对佛教传播系统的初步形成、逐步发展与完善进行了分析,从而理顺了佛教传播系统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是对佛教传播系统“静态”结构的整体分析。由于佛教传播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整体,因此本章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佛教传播系统进行了拆解,沿着由部分到整体的研究路径对佛教传播系统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四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在对各部分构成要素的分析中综合地把握佛教传播系统的整体结构。 第三章是对佛教传播系统“动态”运行特点的具体把握。笔者在深入研究佛教传播现象的基础上对佛教的具体传播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总体上将其划分为以信仰为核心的直接宣教、以佛教为精神内涵的文化渐染和依托世俗关怀的营销传播三种主要类型,并进一步探讨了佛教传播系统在与异质文化形态、其他宗教信仰形式和政权组织等共存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所体现出的传播特点。 第四章是结合时代特点对佛教传播系统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世俗化浪潮中佛教对自身传播理念的调适和当今佛教的传播定位,并研究了登陆网络传播平台后佛教传播系统各要素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最后对佛教传播系统在新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文化思索。
【关键词】:佛教传播系统 构成要素 运行方式 运行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插图目录11-12
- 绪论12-17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3
- 1 研究背景12-13
- 2 研究意义13
- 二、研究现状综述13-15
- 1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三、具体研究对象的选定15-17
- 第1章 佛教传播系统的历史建构17-24
- 1.1 佛教传播系统概述17-20
- 1.1.1 佛教传播系统的界定17-18
- 1.1.2 佛教传播系统的一般特征18-20
- 1.2 佛教传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20-24
- 1.2.1 佛教传播系统的初步形成20-21
- 1.2.2 佛教传播系统的逐步发展21-24
- 第2章 佛教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24-49
- 2.1 角色多样的传播者24-34
- 2.1.1 以僧侣为主导的职业化传播者24-28
- 2.1.2 以统治阶级为主导的官方传播者28-31
- 2.1.3 以信徒为主导的其他传播者31-34
- 2.2 宗教性意义系统为主导的传播内容34-37
- 2.2.1 佛教传播内容的基本构成34-36
- 2.2.2 佛教传播内容所特有的传播机制36-37
- 2.3 作为信仰扩散工具的传播媒介37-46
- 2.3.1 佛教传播媒介从口语到新媒体的常规变迁38-41
- 2.3.2 佛教独特的视觉符号媒介41-46
- 2.4 作为“度化”对象的受众和使用与满足的受众46-49
- 2.4.1 传播者视角──作为“度化”对象的受众46-47
- 2.4.2 受众视角──使用与满足的受众47-49
- 第3章 佛教传播系统的运行方式与运行特点49-68
- 3.1 佛教传播系统的运行方式49-58
- 3.1.1 以佛教信仰为核心的直接宣教49-53
- 3.1.2 以佛教为精神内涵的文化渐染53-57
- 3.1.3 依托佛教世俗关怀的营销传播57-58
- 3.2 佛教传播系统的运行特点58-68
- 3.2.1 用“碎片化”到创造性整合的传播内容实现佛教的本土适应58-62
- 3.2.2 用“由繁到简,追求实用”的传播理念争取更广泛的受众62-64
- 3.2.3 用“处变不惊,以柔克刚”的传播策略权衡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64-66
- 3.2.4 用“应病与药,随机设教”的传播技巧消解传播隔阂66-68
- 第4章 网络时代佛教传播系统的机遇与挑战68-80
- 4.1 宗教的世俗化与当今佛教的传播定位68-70
- 4.1.1 宗教的世俗化68-69
- 4.1.2 当代佛教的传播定位69-70
- 4.2 网络环境下佛教传播系统的特点70-76
- 4.2.1 佛教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去中心化71-72
- 4.2.2 佛教传播内容的丰富性72-73
- 4.2.3 佛教网络媒介形式的多样化73-75
- 4.2.4 佛教受众的自主性增强75-76
- 4.3 网络环境下佛教传播系统面临的挑战76-80
- 4.3.1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对传统佛教传播者把关作用的弱化76-77
- 4.3.2 网络传播受众的较强个性影响佛教传播的实际效果77-78
- 4.3.3 过度追求实用的网络传播实践影响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承78-80
- 结语80-82
- 参考文献82-86
- 作者简介及在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才;贺春燕;;试论佛教传播对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2 安虎生;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 从佛教网络到网络佛教——中文佛教网络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浅谈[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3 黄夏年;;近代中国佛教教育[J];法音;2007年04期
4 李桂红;佛教雕塑与佛教传播[J];佛教文化;2000年Z1期
5 袁升祺;;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麻争旗,刘颖;翻译二度编码论与心理语言学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李瑞哲;;古代丝绸之路商队的活动特点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建平;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吗?[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4期
9 戴继诚;;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J];五台山研究;2008年04期
10 黄可;李波;;当代佛教传播的新媒体景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085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