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亚古代民族文化中崇七习俗探源

发布时间:2017-10-26 13:54

  本文关键词:中亚古代民族文化中崇七习俗探源


  更多相关文章: 中亚 崇七习俗 历史文献中崇七记载 考古发现的崇七遗存 远古人类的灵魂结构观和宇宙结构观


【摘要】:对数字七的崇拜,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在内陆欧亚。中亚西亚地区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三大世界宗教,以及欧亚地区许多民族的民间信仰中,崇拜七现象广泛存在,流传至今。欧亚地区有史以来,数字崇拜文化中以崇七习俗最为典型。广布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崇七习俗尤为盛行。通过梳理民族学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探寻中亚伊斯兰教崇七现象的历史,可以看到,"七"最初作为数字崇拜的对象,根植于原始人类朴素的宇宙结构观和灵魂结构观,其影响颇为深远。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中亚 崇七习俗 历史文献中崇七记载 考古发现的崇七遗存 远古人类的灵魂结构观和宇宙结构观
【分类号】:B933
【正文快照】: 对数字七的崇拜,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在内陆欧亚。中亚西亚地区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三大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的教义里,七都被认为是一个充溢着神秘力量的数字。七崇拜文化从其有史以来,影响范围不断地拓展,逐渐成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星亮;维吾尔族的早期信仰[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新 任萌;[N];中国文物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荣;民族学视角下的维吾尔餐饮文化[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天鹏;;从原始狩猎巫仪主要元素看傩的史前遗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胡方鹏;宋辉;;喀什维吾尔族民居特色探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湛群;;《考工记》五行思想与传统工艺美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崔海洋;;从侗族传统生计看现代农业内涵的不确定性——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10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军;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晓东;神话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杨冠英;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原始宗教仪式音乐表现形式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林毓君;和谐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承亮;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俊;中国餐饮业的现代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瞿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3 李冬梅;浅谈维吾尔族饮食民俗中的文化质点——馕[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0年03期

4 王德怀;从维吾尔熟语看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7年01期

5 热扎克·买提尼亚孜;论中世纪维吾尔族饮食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吴建华;新疆清真饮食文化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巴赫提亚·巴吾东;维吾尔族的檁文化[J];新疆社科论坛;1998年03期

8 夏雷鸣;《突厥语词典》与维吾尔族馕文化[J];西域研究;2001年03期

9 夏雷鸣;《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中的食疗[J];西域研究;2002年03期

10 张昀,成世勋;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之一)——民族饮食文化结构的形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1098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98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5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