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净土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乐集》净土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是对《安乐集》中净土思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道绰对净土理论与方法的阐述与贡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判教理论、西方净土和修行法门。在判教理论中,又分为三个部分,即时教机相应学说、净圣二门判和祖师系统。这部分内容,反映了道绰对于净土思想之价值上的认知;在西方净土部分中,阐述了道绰对于西方净土的成因及西方净土的功德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引出的广略相入的重要思想;在修行法门中,分为两部分,即信(通过破异见邪执,生起净信)和行(发菩提心,念佛法门)。修行法门这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亦是净土宗理论的重点。道绰对称名念佛的重视,对善导确立称名念佛为净土宗主要法门、简化净土修行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后来净土思想得以在民间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而观之,本文所论述的净土宗理论与方法既有他对昙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有道绰自己的独创性阐发,为善导集其大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净土 安乐集 广略相入 称名念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目录】:
- 前言6-8
- 一、判教理论8-14
- (一) 时教机相应学说8-10
- (二) 圣净二门判10-13
- (三) 净土宗祖师系统13-14
- 二、西方净土14-20
- (一) 西方净土的成因14-16
- (二) 西方净土的功德16-20
- 三、修行法门20-37
- (一) 信20-27
- 1、净土是佛土的真实之境20-23
- 2、往生净土是众生的真实往生23-26
- 3、净秽二土比较,劝归西方净土26-27
- (二) 行27-37
- 1、发菩提心27-28
- 2、念佛法门28-37
- 结语37-39
- 注释39-42
- 参考资料42-43
- 论文摘要(中文)43-46
- 论文摘要(英文)46-49
- 后 记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光明;;昙鸾与净土祖庭玄中寺——昙鸾研究之三[J];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
2 刘连生;郝国春;;菅原惠庆与玄中寺[J];五台山研究;1992年04期
3 李贺敏;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水谷幸正一行来访[J];法音;2005年07期
4 杨曾文;;日本净土宗祖法然及其判教学说[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5 圣凯;中国佛学院授予日本净土宗藤堂恭俊法主名誉教授称号[J];法音;1999年10期
6 戴晓云;东林净土茶文化——浅论净土宗和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3年02期
7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宗[J];佛教文化;2005年05期
8 宋智明;;净土发愿漫谈[J];法音;1990年03期
9 贾题韬;严永奎;;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J];法音;1993年11期
10 李贺敏;无著天亲隔海望 与君世世为兄弟——日本友人水谷幸正先生访华侧记[J];法音;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巧英;;净土宗形成探源[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洪瑜瑛;;《方丈记》与《徒然草》——无常观的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令印;;试论弘一大师的律学思想[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王岗峰;;如何界定邪教[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郑文;;原本不迷 解而益迷——与李安纲商榷[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荣国;;普足禅师成神的文化透视[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7 施光明;;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蒋明宏;;徐霞客与明代佛教生态文化[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印来 王珍;净土宗在我国的传播[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温金玉;探讨净土宗文化特色 研究净土宗佛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记者 张广艳 白正梅 方立天;第二届净土宗文化研讨会在山西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张世辉 方立天 俞学明;研究净土文化 建设人间佛教[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吕勇 刘光星;关于提升净土宗五祖文化助推建德旅游发展的思考[N];江南游报;2011年
6 贺伟;杨成武题词东林寺[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降大任邋张秋怀;净土宗师昙鸾[N];太原日报;2007年
8 靳虎松 周炜;气势磅礴的青莲寺[N];山西日报;2006年
9 毛珏梅;贵州佛教派别[N];贵州民族报;2005年
10 靳虎松;我国早期佛教寺院青莲寺[N];山西政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郭征宇;昙鸾净土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汪志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龚晓康;匛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吴树波;中国传统宗教的休闲智慧[D];浙江大学;2012年
6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高虹;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方式[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华;《安乐集》净土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敬全;从西域净土信仰到中原净土宗的转变[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保奎;印光法师佛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艳丽;论袁宏道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张有才;中国净土宗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傅坤;善导净土思想的哲学探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7 卞希东;论善导在净土宗发展中的贡献[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继臣;憨山德清以“宗”解“教”的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智勇;匛益智旭融会思想之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10 贾发义;昙鸾的佛教净土思想和实践[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99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9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