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朝圣者之歌

发布时间:2017-10-27 23:18

  本文关键词:朝圣者之歌


  更多相关文章: 黑塞 宗教思想 超越性 文学创作 影响


【摘要】: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了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每一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赫尔曼.黑塞是闻名遐迩的瑞士籍德语作家,他从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有着深厚的宗教情怀,是一个“一天也离不开”宗教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对多种文化都充满兴趣和热忱的作家,印度教、基督教和中国文化是他宗教思想的主要渊源,由此形成了他超越性的宗教思想。但在国内对黑塞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中,却忽略了他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以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部分在梳理了国内对黑塞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概述了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超越性从外在来解读,即黑塞思想对基督教、国界、文化的超越;从内在来解读,指黑塞不断追求精神的完善和超越。这一思想的形成是由黑塞的内在气质、20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外在条件以及黑塞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第三部分主要从黑塞思想的三大来源出发,以基督教为重点、以差异性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印度教、基督教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印度教启发了黑塞作品中的寻求自我之路,并对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超越性精神有一定影响;而基督教作为黑塞的精神信仰之根,在黑塞陷入危机时给他以精神动力和慰藉,,使他找到了一条以爱和信仰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救赎之路,启发陷入绝望的现代灵魂在时间、爱和死亡中寻求自我拯救;而中国道家思想则对作者两极对立统一的思想和追求性合于道的下沉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从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共通性出发,探讨了黑塞宗教核心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审美折射。黑塞的思想以爱和信仰为核心,又在宗教文化的交融和德国宗教传统中发生着变化;他的作品以黑塞“三阶段说”的宗教超越思想为指导,普遍呈现了两种结构模式:“绝望—死亡(回归)模式”和“绝望—超越(觉醒)模式”,引导陷入绝望的现代人寻求精神的超越、回归信仰;在他的作品中永不停息的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漂泊构成了精神的悖论,同时也反映出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和时代的悲剧性。最后在结语中探讨了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黑塞 宗教思想 超越性 文学创作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一、研究综述8-13
  • (一) 研究综述8-12
  • (二) 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12-13
  • 二、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及其形成原因13-18
  • (一) 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渊源及特点13-15
  • (二) 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产生的原因15-18
  • 1. 内在原因:黑塞个人的灵魂探索过程15-16
  • 2. 时代背景:20 世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16-17
  • 3. 家庭环境的影响17-18
  • 三、黑塞三大思想来源对其创作的影响18-48
  • (一) 基督教对黑塞创作的影响18-37
  • (二) 印度教对黑塞创作的影响37-43
  • (三) 中国道家文化对黑塞创作的影响43-48
  • 四、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核心在作品中的审美折射48-66
  • (一) 黑塞的思想核心:爱和信仰48-55
  • 1. 永恒的爱:基督教挚爱的嬗变49-50
  • 2. 隐匿的神学:上帝信仰的变体50-55
  • (二) 黑塞的作品结构和精神指向:在绝望中寻求信仰、实现超越55-61
  • 1. “绝望——毁灭(回归)”模式56-58
  • 2. “绝望——超越(觉醒)”模式58-61
  • (三) 黑塞追寻精神家园的悖论:不断的超越和永恒的漂泊61-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2
  • 后记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旭;;谈谈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在轮下》[J];当代外国文学;1981年01期

2 张佩芬;;通向内在之路的独白 谈黑塞的《荒原狼》[J];读书;1987年05期

3 张佩芬;;架起一座"魔术桥梁"——谈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J];读书;1990年06期

4 谢莹莹;生命之爱与尘世之怯——独行者赫尔曼·黑塞(一篇虚构的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7年06期

5 谢莹莹;诗人黑塞[J];外国文学;1997年06期

6 曹霞;试析黑塞小说中的道家思想[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顾梅珑;张弘;;走近“魔术剧”与“玻璃球游戏”——1949—2003年中国黑塞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廖峻;分裂与统一 对立与融合——浅析赫尔曼·黑塞作品中双极性主题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马剑;;赫尔曼·黑塞的哲学信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10 张佩芬;托马斯·曼和黑塞——略论20世纪艺术家小说的思想先驱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涛;黑塞小说的对话性[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05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05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b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