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民国时期僧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16:18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僧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僧教育 佛学院 佛教革新 太虚大师


【摘要】: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近代中国激烈转型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宗教都要随之进行自我更新才能继续生存下去,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也面临同样的挑战。近代以来,佛教尽管作为“潜流”有殠殠然复兴之势,但基本囿于居士林中,而僧界寺院颓蔽,淄衣蒙昧,宗风不振。佛教有所谓佛法僧之“三宝”,佛之尊与法之弘,悉有赖于僧。故欲使佛教之振衰起弱,必自培僧始。迄入民国,加强僧教育成为佛教界需要面对的首要课题。 民国时期的僧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丛林制度,它是一种应时代潮流而起的新型学校教育。清末庙产兴学风潮迭起袭击了僧教育的兴起,基督教东来传教对佛教弘法构成了挑战,基督教学校的兴办对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发,时人对丛林制度积弊的批评讥讽也对僧教育的革新产生了刺激。由此,僧教育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清末,杨文会居士发其端建立垱洹精舍,为民国僧教育的发展做好铺垫。此后,欧阳渐居士之支那内学院与太虚大师之武昌佛学院成为居士与僧伽办僧教育的典范。二三十年代,佛学院广泛开办而形成繁荣,直至抗日战争打断了僧教育的正常发展。此后战争不断,僧教育也因此随着佛教革新运动的受挫而渐趋衰落。 民国僧教育发展的主要体现在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的繁荣。前者体现在诸位高僧大德和他们的弟子们的僧教育探索,后者体现在百余所佛学院和社会学校的相继成立。月霞、谛闲、太虚、圆瑛诸位法师和他们的弟子们是推动僧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僧教育思想由于他们所弘教义的不同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由他们培养出的弘法人材又继续着他们的事业,于国内广建僧校,于海外广播佛种。 女众教育是民国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容易被忽略。民国女众教育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兴起之因缘,其内容包括出家众之比丘尼教育和在家众之优婆夷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太虚大师和张圣慧居士的优婆夷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女众教育思想的代表,反映了近代以来女众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新的发展因素。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民国佛教的文学和艺术教育很有特色,但是长期以来少人问津。文学教育是民国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僧智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培养学僧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突出了专业性、综合性、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佛教艺术教育则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部分。音乐教育,主课是梵呗教育,兼之教授通俗音乐对学僧进行启蒙教育;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绘画和工艺两部分。工艺教育的大兴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佛教革新的关键步骤。《护生画集》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美术作品,对大众的弘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僧教育的主要成果还体现在一大批佛教期刊的出版发行。特别是新成立的佛学院在教育过程中发行了大批院刊,体现和传播了其教育方针。《海潮音》杂志作为太虚大师的宣传阵地,很好的反映了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和兴办僧教育的实践成果。将这些佛学院刊物从史料学角度进行梳理,不仅有利于分析民国僧教育的关注点和发展成果,而且对今后的僧教育研究也有资料方面的帮助。 总之,在民国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僧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僧教育改革得失兼有,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亦为不同。当今之僧教育是民国佛教革新运动的继续发展。而民国时期的僧教育无论是从佛学院的组织形式、学制课程设置方面,还是从其与时俱进、契机契理和大无畏的入世救世精神方面,都为当今和以后的僧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子文;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D];上海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76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76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