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西藏藏传佛教僧官制度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7 14:32

  本文关键词:西藏藏传佛教僧官制度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哲蚌措钦协敖 拉萨传召大法会 政教合一制度


【摘要】:到目前为止,笔者只看到对拉萨传召大法会的零星介绍,但这些文章不曾触及协敖制度,更没有对两者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下,笔者深刻认识到对西藏宗教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人将学位论文选题为《西藏藏传佛教僧官制度相关研究——以哲蚌措钦协敖为例》。论文将要解决的主要内容为:一、全面介绍协敖制度的主要内涵、发展历程和拉萨传召大法会的产生、发展、主要活动、社会意义等相关问题,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参考文献;二、协敖制度与西藏传统法律有较深的渊源,论文通过对协敖制度的深入研究,以点带面窥探西藏传统法律;三、协敖制度是西藏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通过对协敖制度的研究,努力服务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宏伟事业;四、协敖制度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特殊体现,对协敖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研究产生新的成果。 为了实现如上目标,笔者深入民间走访了相关人物,搜集了数量较大的珍贵第一手资料。对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理论体系,分析了拉萨传召大法会和哲蚌措钦协敖制度所传达的历史问题和文化讯息。 论文以如下框架展开: 第一章,前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五、宗喀巴与土牛年传召大法会 六、五世达赖时期格丹颇章政权的历史基础 第二章,拉萨传召大法会 一、释迦牟尼本生之正月神变 二、传召大法会入会寺庙与僧尼 三、传召大法会僧尼座次规定 四、传召大法会主要活动 第三章、哲蚌措钦协敖制度 一、初探“协敖”一词 二、“格贵”之分类 三、协敖制度的主要内涵(分十一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第四章,总结 一、协敖制度突出体现藏传佛教的世俗性 二、“门朗曲巴”历史现象的特殊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尧;;藏传佛教译经史料钩沉[J];中国藏学;1992年03期

2 黄春和;;最具象征意义的密修本尊像[J];收藏家;2001年09期

3 贾一心;;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摭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平措卓玛;;藏传佛教的传承制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于小成;吴承敏;;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从承德外八庙的建筑看它的历史作用[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才吾加甫;;元明时期的新疆藏传佛教[J];西域研究;2007年03期

7 才让;;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8 本刊评论员;;活佛转世岂能随心所欲?[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8年01期

9 吕虹;;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副会长的发言[J];法音;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班多杰 孙悟湖;藏传佛教对藏、蒙古等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辉;一场智慧的较量[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记者 张倩 实习生 张春霞;甘肃省藏传佛教界人士座谈会举行[N];甘肃日报;2006年

4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5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6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7 记者 木佳;刘延东会见藏传佛教高僧高级学衔获得者[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尼玛潘多;发挥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N];西藏日报;2008年

9 钱荣;青海上亿元保护藏传佛教古寺[N];西部时报;2008年

10 记者 吴艳 通讯员 张飞;第四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仪式在京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7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3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5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白丽娜;论章嘉·若必多吉对藏汉文化交流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章熙;试论唐卡《八思巴画传》的图像教化方式[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9 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王书博;试论藏医学及其现代转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32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32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f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