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
发布时间:2017-12-10 13:33
本文关键词: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 人间佛教 理论建构 太虚 印顺 赵朴初
【摘要】: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流变了两千多年,其教义的博大与其教义思想的深邃性,吸引着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广泛地探讨。随着社会地发展、社会环境地改变,佛教也在随着社会在不停地调整、改变着自己。人间佛教就是传统佛教在社会地发展进程中为了“与时俱进”,而出现的佛教发展的新阶段。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距今已过了大半个世纪,有关人间佛教地讨论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人们从各个方面去理解、探索它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丰富、扩大了人们对人间佛教地认识。人间佛教为什么在佛教前加人间二字?人间佛教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可谓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观对人间佛教地研究,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喜中有忧。许多人是望文生义,不知甚解。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的客观与公正性,更是严重地歪曲了学术的历史。因此,很有必要对人间佛教作一正本清源地论证。 目前,对人间佛教地研究大多是集中在粗线条地勾勒,忽略了很多地方。这些地方比如太虚、印顺和赵朴初的个人与佛教的因缘等。在笔者所看到的有关论及人间佛教的文章中均没有系统地叙述,,也许他们认为这一点不重要。其实这对理解一个人的理念有重大的关系,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 该论文以“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为题目,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人间佛教的涵义及理论研究状况。 此章首先对人间佛教的几种理解加以叙述,并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个人比较认可的人间佛教的涵义。在论及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状况时,分三个大的方面论述,首先论述了我国大陆的人间佛教研究情况,接着叙述了我国港、澳、台的情况,再次简略地论述了国外的一些情况。 第二章人间佛教理论的形成背景。 在此章中首先对人间佛教提出的背景进行论述。其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第一部分论述了人间佛教提出前的外在原因,从国际、国内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外在的方面如基督教的影响、日本僧人的对华传教、庙产兴学等都对传统佛教以致命地打击,迫使佛教进行改革,以适应巨变的社会。第二部分主要从佛教内在的方面着手,分析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指出外在的原因固然重要,但佛教在近代地衰败与其自身的多年积弊也关系莫大。 第三章人间佛教的理论形成。 本章以三个人物为理论红线进行展开。按太虚、印顺、赵朴初的顺序把人间佛教的理论进行了客观而中肯地论述。在叙述的过程中,注意了“三人”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并对“三人”的理论侧重点进行了比较。 第四章人间佛教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渊源。 人间佛教的实质是社会佛教化、人间佛教化,按佛教的最终理想为标尺从而实现不离生活、不离现实以实现人的自由与完满。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该章对人间佛教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展开解说。 对于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渊源。文章指出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特殊产物,它的出现既不能与传统佛教相脱节,也不能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毫无瓜葛。本章从传统佛教和儒家思想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人间佛教并非空穴来风,并非有关个人的独立创造,是时代赋予佛教界高僧大德、有识之士的神圣使命。 第五章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本章对人间佛教理论的研究意义及展望进行了初步地探讨。指出对人间佛教进行研究不仅对佛教自身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我国社会建设也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人间佛教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前瞻性的设想。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云梅;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2 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3 阎献晨;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几个问题[J];五台山研究;1997年01期
4 王永会;八十年代以来的人间佛教[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5 李利安;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J];哲学研究;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1274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7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