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儒家“有教无类”与佛教“平等教化”之差异及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0 07:25

  本文关键词:儒家“有教无类”与佛教“平等教化”之差异及历史影响 出处:《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儒家 有教无类 佛教 平等教化


【摘要】:大乘佛教认为,佛性是人与世界的本质,佛性具有超越世俗的特性。以佛性论为基础的"平等教化"摆脱了一切世俗条件的束缚,是一种全面、绝对的教育平等。传统儒家伦理学则不具备这种超越性,因此"有教无类"很难摆脱种种社会世俗条件的限制。在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启发之下,宋明儒者构建了儒学道德本体论,这使得儒学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越世俗的特性,并最终将女性、愚者纳入儒学教育平等的范围之内。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分类号】:B222;B94
【正文快照】: “有教无类”与“平等教化”分别代表了儒、佛二家的教育平等思想。二者貌似相同,实则相去甚远。“平等教化”以大乘佛教佛性论为基础。佛性指超越世间的本质或真理,它不受任何世俗法则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以佛性论为基础的“平等教化”可以脱离一切世间法则的限制和束缚。大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杨国荣;;心学的意义之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尉利工;;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刘平;唐雁超;;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9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生活的儒雅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徐俊嵩;;王阳明军事实践中的人本思想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6 刘丽莉;;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谈起[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翻翻;;浅析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正视贵阳“三创一办”[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书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学贵;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恒利;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2 楼宇烈;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J];文史哲;1999年05期

3 姜广辉;船山哲学与理学[J];孔子研究;1986年03期

4 周兵;浅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学的几点功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王硕;;先秦儒家报德要义解析[J];兰州学刊;2009年08期

6 林平;;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冲突与交融[J];现代哲学;2000年03期

7 杨书澜;论儒家伦理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J];求是学刊;1995年02期

8 周君;;传统儒家“群体本位”思想的当代启示[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

9 郭洪纪;儒家的工具伦理与传统制度的超稳态性[J];哲学研究;1996年05期

10 杨晓智;;儒家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J];经济论坛;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焕英;;儒家伦理与独立后的新加坡道德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编后[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3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福军;;试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西芳;;取儒家伦理精华,浇社会主义道德之花[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邵龙宝;;儒家“为人处世”之道的正负社会效应研究[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贺圣达;;儒家学说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李德仁;;2005年儒学研究的一些观点[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瑛;;儒家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王俊勇;;儒学“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勇;儒学与现代化的紧张与契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郭齐勇 丁为祥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N];长江日报;2005年

3 禹工;血缘亲情:是腐败之源还是普遍之爱?[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温海明邋张凤琴;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N];光明日报;2008年

5 李翔德;从《礼记》看孔子及儒家的和谐社会系统论[N];太原日报;2007年

6 李承贵;儒学行走中的困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李承贵;儒学行走中的困惑[N];今日信息报;2007年

8 记者 泽羽 特约记者 林桂榛;21世纪中国哲学对话全球文明[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张立文;朱熹的理学精神[N];温州日报;2008年

10 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邵汉明;现代新儒学再评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志远;礼秩与实用:从明代中后期的日用类书看儒家伦理民间化[D];南开大学;2013年

2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3 郑秋月;以杜维明和成中英为例的波士顿儒学与夏威夷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仕友;儒家伦理与企业文化设计[D];湖北大学;2013年

2 李永宝;论儒家伦理在韩国影视剧中的表现[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徐川;论新加坡儒学复兴运动与当代儒学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寅荣;论杜维明关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理论[D];河北大学;2013年

5 水仙(Namthip Arthabowornpisan);儒家思想在新加坡社会的体现[D];浙江大学;2012年

6 金洙成;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D];延边大学;2001年

7 冯玉君;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圣爱的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王婧;儒家文化对韩国国民素质的积极影响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9年

9 范淑军;自救与他救——先秦儒家人性论和基督教人性论之比较[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11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11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