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道教学术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陆修静道教学术思想研究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陆修静 道教学术 三洞分类 文献整理 宗教艺术
【摘要】:陆修静,南天师道的创始者,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曾穷尽毕生整改江南天师道,一方面发愤寻觅并整理散佚的道经,另一方面竭力制订了大量的道教斋醮科仪,推进了南朝旧道教的转变和士族新道教的盛行,他在道教史上的价值和影响几乎与北魏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不相伯仲。本论文全文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为研究综述,包括与选题横向和纵向的学术研究述评。先总结前人对陆修静的相关研究成果,后论述笔者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一章介绍了陆修静所处的宗教时代背景及个人生平。政治上,刘宋士族和庶族的矛盾进一步激发,以孙恩、卢循为代表的庶族利用道教发起了大规模的变乱,是对天师道的一大重创。此外,刘宋朝廷上下倾心于巫鬼道,也刺激着道教改革。文化上,道教理论的混乱、道教内部某些反社会元素、佛教的兴盛,天师道内忧外患,改革迫在眉睫。陆修静针对当时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第二章论述了陆修静的道教思想。主要是从教团组织、斋醮科仪、宗教伦理三方面展开。陆修静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张政教分离的组织形式,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整顿措施,比如宫观制、三会制、署职制。他制定了系统的“九斋十二法”,成为后世宗教活动的定型化模式,形成道教仪范。在伦理上,除了推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个人修养之道,陆修静还在各斋法科仪中注重济度思想。第三章阐述了陆修静的道经分类及其文献整理思想。南朝道士陆修静对搜集到的三派道典大加整理,撰写出《三洞经书目录》,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段围绕该书的成因、内涵、影响来阐述陆修静首创的三洞分类法,了解他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的文献整理思想。至此,他创造的道教典籍分类法,为我国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着实功不可没。第四章阐释了陆修静的文学观念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首先是宗教仪式中的审美观念。在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有各种程序化的仪式,道士施展符咒、法术,时而敲锣打鼓,时而舞动禹步,时而吟诵经忏,从而产生种种离奇的梦幻般景象,达到人神沟通,为审美活动增添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是论述步虚词,这是一种伴随着道教科仪的逐步完善而产生的一种道教文学样式。再次是陆修静的道经文体观,它是魏晋时代文体辨析意识趋向自觉的产物。陆修静著作中十二种道经文体全面反映了他对文体认识的文学思想,特别是对某些文体的内容和形式的把握,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文体概念完全一致。最后评价了陆修静道教文献的音乐、书法史料价值。陆修静的音乐素养极其深厚,他曾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并且将音乐与存思、修道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道术的书符、上章、抄经、注经、赞颂都涉及到书法,故而陆修静更注重通过敛气凝神的书法方式来抄写书符、书经,秉承虔诚之心,奇心定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建华;梁代宫体诗的再认识[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王立增;;初唐乐府诗论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贡巧丽;;在“雅”与“郑”之间游走——论音乐与汉代五言诗的关系[J];长城;2013年06期
4 唐星;高人雄;;礼乐制度视域下北周乐府诗歌研究的文献综述(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黄丽媛;;《汉书·艺文志》“歌诗”考论[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李博昊;;论词体文学演进中对吴声西曲的容受[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向回;;《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类目成因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宋丹丹;;略论汉代灾荒诗[J];金田;2013年12期
9 高尚卿;;《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写实性之比较[J];前沿;2005年12期
10 赵敏俐;;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柳芳;城市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娜;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尚勇;乐府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5 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6 袁绣柏;近代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智安;清商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芳苹;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莉;唐元和时期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夏仕勇;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翟彬;唐代咏乐诗的内容特点和美学风格[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陈猛;宋前乐府制度对乐府诗分类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小虎;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进;苏轼、张耒黄州文学创作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陈丽;两汉诗歌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10 陈雪;初唐文人乐府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2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1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