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到“梵”:汉唐佛教的文化身份转变
本文关键词:从“胡”到“梵”:汉唐佛教的文化身份转变 出处:《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 即“胡”即“梵” 宗“梵”弃“胡” 中外文化
【摘要】:"胡"、"梵"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称谓。中土对"胡"、"梵"关系的认识和变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见证。"胡"为"匈奴"一词的转读,秦汉以来常指代出自西域的名物,汉代入华之佛教也归入了"胡"文化。"梵"源自梵语,伴随佛教入华,与佛教相关之名物也常以"梵"来指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语境中的佛教文化,常常即"胡"即"梵","胡"、"梵"等同。自隋代开始,佛教徒宗"梵"弃"胡",主动改变佛教的文化身份。此种转变,为佛经汉译、三教论衡以及隋唐佛教独立自主发展潮流等合力所致。由宗"梵"弃"胡"带动的区分"胡""梵"、转"胡"为"梵"的做法,对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Abstract]:"Hu" and "Sanskrit" are the two kinds of appellation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 and "Sanskrit" in the Middle Earth witnessed the deepening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u" and "Hun" is a word to read,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often refer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Buddhism into China in the "Hu" culture. "Brahma" derives from the Sanskrit, along with Buddhism into China, the Buddhist related also often "Brahma" to refer to. In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Buddhist culture, often "Hu" or "Brahma", "Hu", "Buddhist" equivalent. Since the Sui Dynasty, the Buddhist sect "Brahma" abandoned "Hu",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hange the Buddhist cultural identity. This change,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religions, and on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Buddhism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aused by etc.. The practice of distinguishing "Hu", "Brahma" and "Hu" to "Brahma", led by the "Brahma" and "Hu", had a complex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academic culture.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三教论衡及其文学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XZW003)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项目“西魏北周三教论衡与隋唐宗教文化研究”(项目编号:ZK14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9
【正文快照】: 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域来看,“胡”、“梵”两词似乎都不是源自汉语。“胡”本为Huna(匈奴)一词的转读。①后汉以降,匈奴衰微,西域诸国独拥“胡”号。凡草木名物冠以“胡”字者,皆明示其出自西域。②“梵”源自天竺梵语,是伴随佛教传入的音译词。由此,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吉雄;论中外文化交流的方针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2 洛里亚·马尔基季斯;致《中外文化交流》主编的信[J];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04期
3 何振东;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罗洪会;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J];铜仁师专学报(综合版);2001年04期
5 章礼霞,杨舒;透过媒体信息看全球化形势下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前景[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6 李喜所;面向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2期
7 俞剑明;扇子——中外文化交流的翩翩使者[J];东方博物;2004年02期
8 潘攀;全球化时代中外文化交流态度的历史反思[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9 吕秀莲;论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其转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齐世荣;;中外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提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华;;从中外文化交流看和谐文化的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邢春林;程建军;孙泓;;“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纵瑞彬;;传统“天下”观念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态[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4 梁志明;;当代留学大潮与中外文化交流[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5 姚伟钧;刘朴兵;;从茶文化的传播看中外文化交流[A];饮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C];2006年
6 张强;;后现代理论与中外文化交流谈片[A];东方丛刊(1999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七辑)[C];1999年
7 刘东风;;编辑要能够把握自己——面对“入世”的一点思考[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段泽林 云菲;“形象与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举办[N];中国艺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马璐;让诚信的红旗在异国飘扬[N];吉林日报;2012年
3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徐昭峰 田野;青铜时代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中外文化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河北经贸大学 张凤香 韦红茹;中外文化交流应坚守的原则[N];光明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王坤宁;强强联合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记者 韩业庭;汉学家座谈中外文化交流[N];光明日报;2013年
8 记者 刘千圣;《中外文化交流》杂志年会举行[N];新疆日报(汉);2006年
9 本报驻吉林记者 林晶晶;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架起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赵志强 记者 龚保华;吉林文化再出国门[N];吉林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茹;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4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4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