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旧约》和《太平经》中的两性与婚姻思想
本文关键词:论《旧约》和《太平经》中的两性与婚姻思想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道教从天人感应的视角出发,以宇宙命理对应人间秩序,提出"道"的概念,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此概念被视为宇宙与人间万物的终极根源。道教的阴阳观把事物分成阴阳两性,并通过二者的相互转化、和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道通为一"的境界。与道教相近的是,犹太教的造人神话提出了把男女两性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属性,从不同侧面建构出耶和华的完整形象,体现了阴阳结合的两性观。为早期道教经典著作之一的《太平经》也揭示了两性之间的联系,而《旧约》作为早期犹太人的经典著作,反映了犹太民族"两性观"和"婚姻观"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两个作品文本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对阴阳结合的两性观和婚姻观与神、人之婚约试作初步阐发和比较。
[Abstract]:Chinese Tao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ven, in the order of the worl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numerology, the concept of "Tao", as the highes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the concept is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universe and human beings. The Taoist View of yin and Yang divides things into yin and Yang, and through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and harmony of the two,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Dao Tong are one" are finally reached. Similar to Taoism, the myth of mythology in Judaism put forward two attributes that are complementary to men and women, constructing the complete image of Jehovah from different aspects, reflecting the gender view of yin and Yang combination. The "Taiping Jing", one of the early Taoist classics, also reveal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xes. The Old Testament, as an early Jewish classic,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Jewish people's "gender view" and "marriage view".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work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exes and the marriage view of the Yin and Yang and the marriage of the gods and peopl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分类号】:B956.1;B971.1
【正文快照】: 《太平经》作为东汉时期崇仙尊道的宗教著作,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⑴199此外,庄子以阴阳五行说和仙家方术思想为其教义核心,构在《大宗师》中解释说:“道"不仅是宇宙间的最初存建了一个宣扬“天人合一”及获得“真道"、“阴阳和在者,它同时“生天生地"。“道”作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商原李刚;自然主义政治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李华华;;从“道”的演变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尉利工;;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侯会明;;如何全面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唐晓岚;季建乐;赵玮;;老子哲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的启示——以江苏省金坛市上汤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志军;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秀廷;论生命哲学的武术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丽娅;;《太平经》的和谐观[J];中国道教;2006年04期
2 张鸿;;论《太平经》的民本思想[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00期
3 陈卫星;;《太平经》作者考[J];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1期
4 刘祖国;;《太平经》词语拾诂[J];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03期
5 文格;;试论《太平经》“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及其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姜守诚;;试论《太平经》的“解除”术[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毛丽娅;;《太平经》蕴含的和平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9年03期
8 刘祖国;;《太平经》校注笺疑[J];汉字文化;2010年03期
9 李建光;;论《太平经》神仙修炼论的特征[J];前沿;2010年14期
10 刘祖国;;《太平经》校注辨正[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根蟠;;《太平经》中的“三统”论和生态思想[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陈德安;;《太平经》教化观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伦信;;《太平经》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崣中PI;;炼精化气,结精成神——《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之精气观研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2级博士生 孙瑞雪;《太平经》的“师道”思想[N];光明日报;2014年
2 陈静;教门内外共携手 重修《道藏》赞中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樊光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道教组织形成年代新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郑从彦;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道教[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孙亦平 南京大学哲学系;实用与玄想兼备的道教身体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2 孙兆杰;《太平经》医学思想整理与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张鸿;《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李广义;《太平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刘祖国;《太平经》词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太平经》中的同义连文[D];四川大学;2006年
2 袁苏霞;论《太平经》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乐婷;《太平经》美学思想发微[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秀娟;《太平经》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远航;论《太平经》的伦理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卢宏亮;论东汉儒道互补对《太平经》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马皎;《太平经》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李雪冰;试论《太平经》中的“人”[D];西北大学;2013年
9 徐国焱;《太平经》的道教神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孙启鸿;《太平经》家族伦理初探—承负、妇女与婚姻生活[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6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4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