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道教文化与太极拳关系
本文关键词:再论道教文化与太极拳关系 出处:《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符号学文化论的观点,围绕太极拳起源是武当山道教所创还是河南温县陈家沟所创的争论,重新进行了阐释。主要结论:"张三丰"是一个象征道教文化的"符号",一个连接道教文化与太极拳之间关系的文化"符号";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拳法,吸收了道教养生文化的内容,是由道教文化孕育而成的养生武术;由于道教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导致"张三丰"这个象征道教的"符号"逐渐被后世附会为太极拳的创始者,而这种关系才应当是"张三丰太极拳起源说"的合理阐释。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体育部;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KZZB2014026)
【分类号】:B958;G852.11
【正文快照】: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衍变的结果,它与古代中国人的生老病死等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太极拳一直以来被认为与道教文化有紧密关联,而其创始者也被众多学者认为是武当道士张三丰[1,2]。但这个观点也被以唐豪为代表的学者们否认,他们认为太极拳源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6 廖莹;;以城市雕塑为例阐释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的意义——黔东南地区下司县入口城市雕塑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7 王鸿卿;;希腊神话中的美意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吕振宇;牛永刚;;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杨祥全;;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历史形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余亚斐;;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刘春;;解析传统图形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契合——以传统悬鱼造型图案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为例[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严奇岩;;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刘玮琳;;廊桥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寿宁廊桥为研究对象[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孝鸿;;斗鸡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时尚——以南阳英庄汉画像石《斗鸡图》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慧娟;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袁敏;非传统商标的法律保护[D];湘潭大学;2010年
4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秀廷;论生命哲学的武术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峰;;于无为处见有为——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J];中国道教;2006年02期
2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2期
3 尹志华;;道教文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宗教;2006年09期
4 冯今源;;认识道教·序言[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4期
5 尹志华;;弘扬道教优良传统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宗教;2007年07期
6 江妍;陶莉;;中国道教文化与旅游[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7 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8 卿希泰;;我和道教文化研究——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9 黄永锋;;道教服食的技术哲学意蕴[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10 盖建民;朱展炎;;生道合参与世化,老骥伏枥犹壮年——《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读后[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冯可珠;;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应超;;简论道教教义与道教承传及其和当代社会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腾云;;纪念老子诞辰2574周年题词[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7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刘仲宇;;重视对道教典籍的现代诠释(提要)——道教立足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刘清复;;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畅想道教在新世纪的生长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陈永革;共谈道教与构建社会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世辉;传播道教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曾东平 袁敏;走进道教文化节[N];四川日报;2004年
5 记者 何晓蓉 赖晓莉 实习记者 侯利强;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隆重开幕[N];成都日报;2006年
6 杨前进;道教文化与齐云山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周高德;琼楼玉宇:道教文化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国风;道教与文学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陈笛;道教文化在土家族丧葬绘画中的体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4 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黄欣;敦煌道教类书文献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7 王梦s,
本文编号:1348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4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