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宗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03:00

  本文关键词:《宗范》研究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 禅宗 《宗范》 钱伊庵


【摘要】:禅宗是最具中国佛教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现代义影响到西方国家。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净土宗共称快速成佛的佛教法门。禅宗虽然说“不立文字”,但实际上其著作浩如烟海。禅宗发展到清代已经没落,但仍然出现了两部重要作品:戒显的《禅门锻炼说》与钱伊庵居士编缉的《宗范》。《宗范》被称为清代禅宗著作中的精品,那么伊庵为什么要编这本书?他想表达什么,他表达了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又有什么影响?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宗范》的深入分析解读,本文形成以下研究成果: 一、《宗范》的编缉动机是纠正禅宗弊病、为禅宗立“范式”。 清代禅宗衰相纷呈、弊病丛生,伊庵认为到了必须拨乱反正的地步。对于禅宗学人不事参究、不明经教、颟顸笼统、追逐俗务的现象,伊庵提出以真修实证、严持戒律来纠正。《宗范》一书揭示禅宗修行正路,会通经教,提出禅净兼修、归于净土,就是伊庵居士开出的治病良药。 二、“妙心”是《宗范》的编缉线索,是全书的灵魂。 禅宗自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心、自性、佛性等,都是妙心的同义语。《宗范》以“妙心”为“禅源”,为禅宗的灵魂,各章的展开,就围绕认识妙心、参究妙心、证悟妙心、传递妙心进行。而且,伊庵会通禅宗与经教,都是在妙心的基础上展开。 三、对《宗范》中的禅宗修证次第、教学方法加以概括、分析,认为这是《宗范》一书的重要贡献。 笔者认为,《宗范》中的禅宗修证,就是认识、参究、证悟妙心。伊庵居士据此以“彻参”、“调习”、“入圣”为禅宗修证次第,收录了禅宗著作中大量关于指示心性、修证心性的资料,并加以点评,这些点评是伊庵禅学思想和修证经验的宝贵结晶。伊庵推崇“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话头,认为参究这个话头,老实用功,对治习气,一定会大彻大悟,此生得到禅宗真实利益。伊庵对参禅误区的揭示,对于宗教学、心理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宗范》中的禅宗教学方法,伊庵安排在《利人》、《显喻》、《机用》各章,《利人》中集中表现了伊庵个人的禅宗教学思想,他对禅宗师资、学人根器都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尤其是对有志于禅道的官员士绅、普通男女居士、禅宗内部根器中下而立志坚定者,伊庵体谅他们的各种苦衷,要求禅师区别对待,表现出“老婆禅”的色彩。 显喻与机用,是禅宗教学的语言模式和非语言模式。禅宗教学表现形式虽多姿多彩,但伊庵对平实稳妥的修证路子更加青睐。笔者认为伊庵提到的禅宗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有直接指示语和意象表示语;禅宗的非语言教学模式,形式有棒喝、擎拳竖拂、扬眉瞬目等,根据参与者,可分为宾主相见和师徒授受两类。 对于禅宗五家教学特色及方式,伊庵也进行了汇集、述评,目的是为学人指明参禅止路。伊庵认为五家的差别,只是门庭施设的差别,在根本思想上,各家是一致的。 此外,笔者把《宗范》与《禅门锻炼说》进行了比较。《禅门锻炼说》是大量禅宗典籍中唯一一部专门论述禅宗教学法的著作,作者戒显以兵法论禅法,主要是对临济宗三峰派教学法的总结和发挥。《禅门锻炼说》与《宗范》比较,前者禅风峻烈,后者比较平实;前者专门强调禅师在禅宗教学中的技巧,后者则涉及禅宗各个方面;前者禅宗独立性强,后者禅净合流色彩明显。 四、《宗范》体现了禅教合流、禅净兼修、归于净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义吸收、融汇了儒道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在中国儒家思想居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格局下,佛教向儒家思想的靠拢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佛教内部禅教的合流也就更是理所应当。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禅宗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大,自身特色也逐渐失去。 净土提倡他力救度,禅宗提倡自力救度,二者的结合点在于,都承认“妙心”的本体作用,这样,把觉悟自心与投向弥陀融会贯通,就成为禅净合流的思想基础。 彭际清、钱伊庵、魏源、杨文会等清代佛教著名居士都归心净土,他们秉承着一条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以净土为终极救度的思想路线。伊庵对后世的影响,一是通过《宗范》,直接利益佛教学人;二是通过对魏源、龚自珍等人佛学思想的影响,问接利益世人。 本文研究有以下创新: 一、首次对清代禅宗名作《宗范》进行专门研究,分析了此书产生背景、编写意图、主要内容等,对其与近代居士佛教思潮的关系以及作用,进行了关注。此外,对《宗范》和《禅门锻炼说》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异同。对于清代佛教研究、禅宗研究、居十佛教研究,贡献了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二、方法上的创新,运用宗教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宗范》中的禅宗修证以及禅病进行审视,指出《宗范》对于禅宗学人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秀敏;崔长国;;高山仰止 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仇睿;;晨钟 暮钟 夜半钟——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陈尤;;中国画的道风禅味[J];文教资料;2009年13期

4 靳莹;;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J];丝绸之路;2009年16期

5 王银;;废名诗歌中禅学诗心[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6 张莹;;禅宗对于宋元水墨花鸟画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02期

7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8 韦志林;禅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评介[J];哲学动态;1993年09期

9 李明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J];书城;1994年04期

10 沈壮海,,何志强;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华;;略论中国禅宗与西方现代心理治疗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拉;;从“顿渐之诤”看当今汉藏佛教交流[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锡旦;;大休其人 无休之功[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高恒文;;废名的诗:深玄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形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冬梅;;《景德传灯录》与禅茶文化[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8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文海;;被误解的枯山水[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孟斌斌;;浅析屠隆诗文中的政教观[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泽鑫 江计昌;禅宗: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结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熊建;当禅宗遇上动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郭光明 江计昌;广东新兴:以“禅宗”为核心促文化强县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盖瑞·施耐德 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N];东方早报;2009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戎明昌 见习记者 赵琦玉 雷辉 通讯员 李艳杰;“佛教可以世间化,不可以世俗化”[N];南方日报;2010年

7 茅竞伟;剑道——来自东瀛的健身运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方斌;黄庭坚书法的昭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方舟;雪窦寺里谈古说今[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邹云;初祖达摩:东来西归 留下千古传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2 赵振强;《心经》四宗注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帮儒;神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姚之均;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7 潘蒙孩;《坛经》禅学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郭耀华;宁玛派大圆满法见地与修行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朝伟;《宗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娟;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连洁;浅析禅宗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6 冯天春;禅宗生命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超;唐宋时期禅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丽娟;禅宗祖师像赞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创明;《达摩流浪者》与禅宗[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8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48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