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使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轨迹
本文关键词:翻译使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轨迹 出处:《兰台世界》2014年3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佛经翻译从西汉末年开始,到元代进入尾声,千年佛经汉译,经历了一个逐变的本土化过程,使佛教逐步加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in China ended from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of thousand year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which made Buddhism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
【基金】:刘扬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翻译人才培养的翻译教材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46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H315.9
【正文快照】: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根基。作为舶来品的佛教,何以能与儒道并驾齐驱,深深地影响中国文化?其躯体与灵魂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而且往往是了无痕迹。这自然离不开翻译的作用!翻译是怎样使佛教融合到中国文化,并且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这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呢?本文拟就此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钟锐;从语义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化特征词语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徐静晶;论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洋;中俄姓名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明森;洛杉矶明星大道上的中国文化[J];前进论坛;2002年03期
2 蒋伟胜;交融中进步的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家;2002年01期
3 魏琪;把握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若干文化问题的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鲁子平;略论中国文化汲取佛教文化的逻辑进程及其历史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田辰山;论中国文化现代自觉的历史轨迹[J];学海;2003年01期
6 赵树利;开拓中国文化的国际市场[J];华夏文化;2003年04期
7 李克勇;法国文化与传播部长让_雅克·阿亚贡在法国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的讲话[J];法语学习;2004年01期
8 晋宣文;通过理论创新、金融创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综述[J];前进;2004年11期
9 李翔海;;论中国文化现代发展的三大阶段[J];南开学报;2005年06期
10 郑伟章;;伟大的中国文化[J];商业文化;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杨栋;;来鲁外国文教专家中国文化全方位导入及调适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刘述先;;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5 刘仲林;;论中国文化和科学文化会通的新文化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7 郭国祥;郭曙岩;;论中国文化的世俗化趋势及其健康发展[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媛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叶小青;邵勇;;“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肖连兵;从法国的中国文化年看人类文明共存[N];光明日报;2004年
2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N];人民日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层之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花建;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抵制“三俗”[N];文汇报;2010年
5 张金岭;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现代化带给中国文化的冲击大于欧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冶成云;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N];青海日报;2011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田兆元;中国文化的焦点透视[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殷勇;让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联袂出击[N];江西日报;2012年
10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南方周末实习生 周鑫;什么让中国文化不安全[N];南方周末;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妙永;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婧;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文化宣言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何鸣;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丹宁;当今在美中国文化展览观众特征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5 刘晶;软实力的再“软”——试论中国文化的有效控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谢玉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白纯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毛世帅;以身份理论阐释中国文化中的面子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雯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67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6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