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试论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

发布时间:2018-01-05 14:43

  本文关键词:试论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地区 藏传佛教 覆钵式佛塔 文化交流 象征


【摘要】: 中国佛塔是唯一从域外传入具有浓郁外来文化色彩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源自古印度,是用以供养佛陀、高僧身骨、舍利以及生前遗物的建筑,在中国本土文化的浸润下,演变出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宝箧印经式等多种式样,覆钵式佛塔是其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不仅形制独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印度文化、尼泊尔文化与中国本土的藏文化、蒙古文化、满清文化以及汉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是藏传佛教的文化载体。 《试论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一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覆钵式佛塔的形制特征、历史源流、分布区域,并对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遗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梳理出覆钵式佛塔在北京地区的建造历史,,发现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与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传播的密切关联,并试图从人类学符号象征理论出发,更进一步阐释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的文化内涵。 作者认为: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是随着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而建造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类型,不仅具有满足信徒崇拜的宗教功能,还具有环境建构和文化承载功能,对北京地区的人文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交流的结晶,承载了大量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的信息,是多民族、多领域文化的集中载体。北京地区覆钵式佛塔是中华民族象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隐含的象征意义。
[Abstract]:Chinese pagoda is the only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strong foreign cultural color introduced from abroad,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India, is used to provide for the Buddha, the bones of high monks, Sherri and living relics of the architecture. In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 evolved into pavilions, pavilions, dense eaves, bowls, King Kong throne, treasure trunking sutras and other styles, the bowl-style pagoda is one of the more special type. It is not only unique in form, but also ha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fusion of Indian culture, Nepalese culture and Chinese native Tibetan culture, Mongolian culture, Manchu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Tibetan Buddhism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article on the Beijing area of the Archaeological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s historical documents,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bowl-covered pagoda, and mak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the remains of the bowl-covered pagoda in Beijing area, comb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bowl-covered pagoda in Beijing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godas covered with bowls in Beijing and the spread of Tibetan Buddhism in Beijing,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pagodas in Beijing is further explained from the symbolic theory of anthropolog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agoda of the bowl-covered style in Beijing area is a unique architectural type built with the spread of Tibetan Buddhism in Beijing area, and not only has 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satisfying the worship of believers. I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carrying,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carry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igious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formation, is multi-ethn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mbolic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agoda in Beijing has many implied symbolic meanings.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何岩巍;北京旧城斜街形成原因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梁建国;北京明清皇城保护刍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杨孔炽;教育理论创新的“他山之石”——从人类学研究的几个特征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5 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张宗平;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7 谢青松;陈光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8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9 汤云航,吴丽君;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汤夺先;论藏族人生仪礼中的头饰[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华斌;;原生态戏剧与视觉符号[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磊;高旭;;呼和浩特大召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郑孝燮;;古都北京皇城的历史功能和传统风貌与紫禁城的整体性[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C];2007年

4 张富强;;北海园林文化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5 吴碧英;;传统福州山区村落婚丧习俗述论——以闽清县村落调查为例[A];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帕哈尔丁·伊沙米丁;维吾尔传统工艺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2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清华大学;2000年

5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林涛;寻找人类思想之两性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金海;中印两国科技发展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5 姚力;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胡飞;艺术设计符号的形式、意义及运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8 宫学宁;内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五当召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柳建文;西北农村地区回族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靳雅姝;“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D];延边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83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83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