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17:14
本文关键词: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变迁研究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论文以东天山地区现存的能够反映汉族民间信仰的庙宇为研究起点,调研了现存的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文章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以及新疆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研究做了分类概述。第二部分论述了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形成的历史条件,认为清政府移民治边的政策为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土壤,而边地治理中的道德教化策略推动了汉族民间信仰的聚合与发展。第三部分以实地考察调研为基础,对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状况进行阐述,认为以地域生存需求为主的自然神信仰、以治边镇守、治民化育为宗旨的诸多人格神信仰、以异乡异地谋生计为依托的行业神信仰,均有着十分突出的实用性。而佛教场所中的俗神崇拜,也是移民文化中“一切为我所用”实用思路的具体表现。文章第四部分呈现了作者调研后针对该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征及历史功能所做出的分析,认为由于汉族传统信仰三教合流,多神归一(归于生活实用)的特性,加之东天山地区早期移民生活、生产条件的限制,各路信仰汇聚同一空间的多元性较为突出;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宗教信仰的排他性、独一性,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相互融合,致使信仰场所呈现出混杂性的特点;由于移民生存环境的恶劣,民间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首先是安抚民心,超越性褪色而实用性增强。在历史功能方面,认为作为公共交流平台和现实空间,民间信仰及其物质载体起到了促进社会交流的功能。作为先期移民精神的寄托之地和后代的记忆承载物,民间信仰及其物质载体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早期汇聚八方民众的移民区,民间信仰起到了助力社会控制的作用。文章第五部分以变迁为视角,梳理了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变迁的历史线索,认为“世俗化”始终是贯穿于该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繁荣、中断及复苏的一条主线,从实地调研中所观察到的三种不同层面的信仰动机出发,探究了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变迁的原因。由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早已衰微;汉族民间信仰自身的调整变化,推动它向民俗化的趋势发展,强大的适应性是其变迁的内在原因。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the folk belief in the Han nationality in Dongtianshan area .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33
,
本文编号:1393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9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