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道教正一派的来龙去脉

发布时间:2018-01-14 11:43

  本文关键词:道教正一派的来龙去脉 出处:《中国宗教》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文化 正一派 张道陵 大真人 信仰问题 中国道教 盟威 全真派 张与材 正一教


【摘要】:正道教是极具人性化的宗教。在对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问题上,道教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作为官方与民间之中介与桥梁,道教起到了缓冲与沟通的作用。一道教正一派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分支,与全真派并称为道教两大系统。正一道的源头,可溯至东汉时张道陵所创之"五斗米道"。"正一"者,"正以驱邪、以一统万"之意。清代张继宗大真人所撰《崆峒问答》云:"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传说太上老君曾亲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
[Abstract]:Positive Taoism is a humanized religion. Taois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dealing with folk culture and folk belief. It acts as an intermediary and bridg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folk. Taoism played the role of buffer and communication. One branch of Chinese Taoism, together with the Quanzhen School, is the source of the two systems of Tao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Zhang Daoling created the "five Dou rice Tao". "one", "exorcism, with one million" meaning. The Qing Dynasty Zhang Jizong Dazhong's "Kongtong Q & A" cloud: "the right is not evil." One person is not mixed. The heart of one is the same, so it is said that one is correct. "it is said that the old gentleman once gave the name of Zhang Daoling to Zhang Daoling."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道教是极具人性化的宗教。在对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问题上,道教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作为官方与民间之中介与桥梁,道教起到了缓冲与沟通的作用。 一道教正一派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分支,与全真派并称为道教两大系统。正一道的源头,可溯至东汉时张道陵所创之“五斗米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峰;;于无为处见有为——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J];中国道教;2006年02期

2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2期

3 尹志华;;道教文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宗教;2006年09期

4 冯今源;;认识道教·序言[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4期

5 尹志华;;弘扬道教优良传统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宗教;2007年07期

6 江妍;陶莉;;中国道教文化与旅游[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7 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8 卿希泰;;我和道教文化研究——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9 黄永锋;;道教服食的技术哲学意蕴[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10 盖建民;朱展炎;;生道合参与世化,老骥伏枥犹壮年——《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读后[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冯可珠;;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应超;;简论道教教义与道教承传及其和当代社会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腾云;;纪念老子诞辰2574周年题词[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7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李似珍;;道教网络建设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陈永革;共谈道教与构建社会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世辉;传播道教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曾东平 袁敏;走进道教文化节[N];四川日报;2004年

5 记者 何晓蓉 赖晓莉 实习记者 侯利强;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隆重开幕[N];成都日报;2006年

6 杨前进;道教文化与齐云山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周高德;琼楼玉宇:道教文化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国风;道教与文学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张子建;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笛;道教文化在土家族丧葬绘画中的体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黄欣;敦煌道教类书文献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7 王梦s,

本文编号:1423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23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d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