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地理风水与人文风水——兼论风水迷信的破除

发布时间:2018-01-17 15:26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地理风水与人文风水——兼论风水迷信的破除 出处:《艺术百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美学 气论 人文风水 地理风水 文化传统 审美特征


【摘要】:气论是风水文化的本体基础,人与万物皆统一于气。气分五行,人文风水与地理风水以此为结构,其中人文风水为风水文化的精华,是传统命运学说的核心。风水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维度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美学中人与自然"共在"的生态存在论具有相通之处,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Abstract]:Qi theory is the ontology foundation of geomantic culture, man and everything are unified in Qi. Qi is divided into five elements, humanistic geomantic and geographical geomantic as structure, among which human geomantic water is the essence of geomantic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fate. The ideological dimens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in the geomantic culture embodies the unique ecological view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has similarities with the ecological existential theory of "man and nature" in modern ecological aesthetics. It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1JJD750025)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B992.4
【正文快照】: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择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以气为本体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它显现出极大的生态美学意义,是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面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沙红兵;;“文体对拟”: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个特点——以古文(批评)家的创作与批评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查屏球;;名家选本的初始化效应——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在宋代的流传与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卢坡;;钱钟书“桐城亦有诗派”续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刘立冬;;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初探——以安徽肥东振湖塔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7 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方如金,陈欣;王应麟的考据学理论及其对清代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周啸天;以新闻为诗:杜诗的一大开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谷曙光;论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玉;蒋冬月;杨恒;刘阳;唐婉;王晓娇;杨冰洁;;清朝主要皇家园林及其植物种类和应用方式[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2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王成;;桐城诗派二题[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邱瑰华;;从《五七言今体诗钞》看姚鼐的杜诗选评[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兴涛;;宋代武学的教学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馥洁;;论全祖望的关学观[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商传;;元末明初的学风[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10 章宏伟;;毛晋刻书活动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洋;山地住区规划中相关风水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桂珊;况周颐词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9 韩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6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36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e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