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山神信仰探微
本文关键词: 壁山神 民间信仰 赵延之 道教 壁山会 出处:《宗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壁山神信仰是自唐宋以降直到近代,盛行于巴蜀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壁山神最初是一种自然神崇拜、民众的自发信仰,后来转为奉祀唐代刺史赵延之,成为一位保境安民和调节水旱的人格神。壁山神在唐宋时期屡受朝廷封赐,为其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其行祠遍布今重庆和四川,以及贵州的遵义。壁山神信仰在晚近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定期举行的庙会,即壁山会。同时,为了适应新的人文社会环境,壁山神还产生了诸如"送子"等新的职能。
[Abstract]:Weshan God belief is a folk belief prevailing in Bashu area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modern times. Weshan God was originally a kind of natural deity worship, the people's spontaneous belief, later changed to worship the Tang Dynasty stab history Zhao Yan. Weshan god was repeatedly gran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wide dissemination, and its traveling shrines were spread throughout Chongqing and Sichuan. As well as the Zunyi, Guizhou. Weshan god belief in the recent period developed into a regular temple fairs, that is, Weshan fair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Weshan god also produced new functions such as giving away the s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基金】: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编号:CDJSK11008)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XYY013) 2010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10YBRW6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33
【正文快照】: 壁山神曾是巴蜀地区一位声名显赫的地方性神灵,对他的信仰,从晚唐五代开始就一直持续不断,直到近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较大影响并被川渝大地普遍奉祀的神灵,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而且大都保存在较少人关注的方志上,因此大家对壁山神信仰的源流不甚清楚。我们拟根据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刘倩;;元西域人华化之先导蒲寿[悸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程立中;邢尉群;;曹操故里辨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卜宪群;刘晓满;;垓下位置研究评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陈友冰;;论梅尧臣涉农诗的文学个性及其史学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艳;;北宋汴渠水利工程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刘涤宇;;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历代《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空间结点与相关生活场景分析[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4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7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8 孙文政;孙仁;;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筑时间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9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魏蔚;关于契丹建辽的几个重大史实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霍旭东;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维加;;清虚无为与血牲祭祀——从“鬼道”看蜀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林先建;;青岛崂山道教民间信仰状况探析——以太清宫周边地区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维佳;余植;;浅谈道教三官与民间信仰[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4 张晓松,段凌平;漳州地区道教宫观的调查及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王燕琴;;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06年03期
6 郑镛;;论关公信仰与儒释道的关系[J];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朱海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J];江汉论坛;2009年03期
8 钱光胜;;道教神仙韩真人考述[J];中国道教;2010年06期
9 刘仲宇;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J];宗教学研究;2000年04期
10 丁培仁;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宗教学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昆;;道教神仙信仰在泉州[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何振良;;试析晋江民间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玉堂;;玉皇信仰与道教的关系[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4 陈育伦;李菁;;清水祖师是佛是道之浅见[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5 陈垂成;;玉皇信仰与源流及其表现[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6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史祥;;改革开放是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叶至明;;廿一世纪道教展望——如何适应新世纪、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杨立志;;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构建历程中的三大制约因素[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振伟;福建民间信仰:以“神缘”促“人缘”[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朱亚圣;市区柳府王爷庙被正式列为民间信仰场所[N];闽南日报;2010年
3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麦小宇;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路遥 彭淑庆;传承还是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加润国;民间信仰的鉴定和统计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魏德东;春节假日看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张祝平;我国民间信仰的当下状态与趋向[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曾传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向平;从“民间信仰”到“社会信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民;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安静;布朗族民间信仰的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初景波;理性与现代边缘的神yG[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6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梦博;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D];吉林大学;2011年
2 曹珊珊;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山东大学;2010年
3 林贤明;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台文泽;信仰、仪式与象征[D];兰州大学;2011年
5 雷钊;璧山神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甘海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和莉;沂蒙山区农村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9 张宏斌;伏羲信仰微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任培育;明代民间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9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8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