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发布时间:2016-10-24 12:02

  本文关键词: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9 卷第 3 期 2010 年 6 月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 l. 9 N o. 3 Jun. 2010

社会学

法学!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李向平
(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上海 200241)
[摘 要] 社会慈善或社会救助, 是中国 宗教发展和 进入社会 的唯一 路径; 而中 国宗教最 能实践 的, 就是灾 难时期

的社会救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在此路径之中, 中国宗教亦获得 了它们 应有的 变迁与 发展, 同时也 相应地 构成了 中国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若干模式: 救助式社会救助、 指令式社会救 助、 交换式 社会救助 和特殊式 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 。所以, 中国宗 教虽然 能够适 时地进 入社会, 以其 独特地 意义系统、 服务方式和民间组 织, 进而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 , 发挥出它 们应有的 社会协调 功能。但是, 如何把当代中国宗教的社 会服务模式, 建构为一种? 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 而不把 中国宗教 的社会救 助与社会公益服务, 局限于精神和心灵的安慰与咨询, 或者是局限于一些财 物的捐助。就此而言, 中国宗 教的社会 服务功能, 应当是把 财物的捐助行动与社会的重建整合起来, 最终建构一种 新的慈善理念 ? ? ? ? 社会慈善# , 以真实 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 关键词] 社会慈善; 宗教发展 ; 救助模式 [ 中图分类号] C 9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6973( 2010) 03 0026 05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and Its social Helping Mode
L I Xiang ping
( Department of P hilo so phy , East China N o rmal U niversit 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T he dev elo pm ent of Chinese religions and its sole access t o societ y is realized by social charit y o r by so cial assist ance. Correspondingly , Chinese r elig io ns have achiev ed some t ransit io n and im pr ovement by practicing social helping and public charity undert aking. A t present st age, Chinese religions can o ff er self - service f or t he dev elo pm ent of o ur econo mic societ y and play a role in so cial coordinat io n. As f ar as Chinese religions are concerned, this paper holds t hat do nat ions sho uld be co mbined w it h social r econst ruct ions, ending up building a new charit y not io n ? social charit y. Key words: Social Char it y; Development of Relig io n; H elping Mode 宗教的社会救助, 不应当局限于灾难的救助以 及灾后的重建, 不仅仅局限于钱财物质的捐助, 它 必然要涉及灾区民众的精神重建、 认知重建与社会 重建等重要方面。在这些灾后重建中, 百废待兴, 但以社会 重建为 重。因 为一个 稳定而 诚信的? 社 会#重建, 应当存在于国家和市场之外, 同时也包含
[ 收稿日期] 2010 03 20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基金资助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准号: 2009JJD20005) . [ 作者简介] 李向平( 1958 ) , 男, 湖 南邵东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宗教社会学.

了信仰与认知的重建, 并赋予它们以制度聚合的基 础。所以, 人们熟悉的各大宗教 及其信仰体系, 应 当就是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资源。 然而, 就目前 中国宗 教及 其社会 救助事 业来 看, 其能建构的社会救助模式, 大致有如下四种: 救 助式社会救助、 令式社会救助、 指 交换式 社会救助

26

和特殊式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 宗教 的社会救助功能。 实际上, 宗教的 社会公益事业, 宗教的社 会救 助功能, 应当是一种社会事业交往、 社会财富的再 分配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共享方式。所 以, 它应当是公共慈善+ 心灵共建模式, 既有心灵 共建模式的功能建构, 同时也是社会信仰的重建模 式, 应当具有专业化、 团体化、 社会 化、 理性化 的各 项特征。这也是当代中国宗教建设的必由之路。

的东西来看, 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钩, 眼光 局限, 而且欠缺整体意识, 除了才艺展现, 就是书本 上的知识。经过这两个环节, 使 人无由地悲痛: 当 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 他们 要追逐金钱和权力; 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 脚踏 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 他们又吟诗弄赋, 在实际问 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 从此节目, 我们能够联系当代中国宗教及其社 会公益服务模式、 甚至 是? 公益 做秀# 的某些问题。 我曾经认为, 中国的宗 教是? 救 助型宗教#, 一旦灾 难出现, 人 们就会想起了宗教。其次, 宗 教的公益 社会服务, 可以 说是中国 宗教进入 社会的唯 一机 制, 由此也限制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 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 与。其中, 美国的 12 名 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 国内的高中 生也是被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香港大学等著名大 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 为中美学生表 现地 强烈对比, 令人 震撼。在价值取向 的考察中, 主持 人分别给出了智慧、 权力、 真理、 金钱和美的选项, 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 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 们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如果我拥有智慧, 我掌握了 真理, 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 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 美#之外, 没有一个选择真 理和智慧, 有的选择了财富, 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 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 忽视了如何实 现的过程, 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接下来的环节是制定对非 洲贫困儿童的 援助 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 中国 悠久的历史入手, 从歌颂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到 吟咏茶马古道, 然后有人弹古筝, 有人弹钢琴, 有人 吹箫, 三个女生大合唱, 一人一句, 一会儿又是一个 人深情地背诵, 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 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 组织募捐, 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整个感觉是一个 大扫帚, 后面拖个小尾巴。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 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 况, 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 包括食物、 教育、 饮用水、 艾滋病、 避孕等一些看 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 每一项, 做什么, 准备 怎么做, 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 而那些预算竟然 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 又融成一个整 体, 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 从节目表现
? ?

二、 社会救助就是社会重建
以救助人类苦难为信仰核心的各大宗教, 面对 着大灾难 之中的生 命信仰, 它们无 疑就是灾 时救 命、 灾后重建的灵性资本和社会资本。它们面对灾 难, 当然要承当 它们本来具有的感召力和影 响力, 发挥出它们为生民立命、 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如果说, 大灾中的生命救助主要是一种紧急救 助行动的话, 那么, 灾后的社会重建则是 一个长期 而艰苦的社会过程。它更加需要社会的投入, 需要 社会的自主和自助, 而不再局限于国家、 军队、 行政 权力机构的指令式行动。因此, 为生民立命, 在灾 后社会重建的层面上, 更需要无数个体生命的自愿 集合, 自发 组织、 自主自助。这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 社会工程和漫长艰苦的社会建设过程, 各种宗教组 织, 在这些救助行 动之中, 实际上就不局 限于所谓 宗教的信仰及 其表达。它们为灾区民众 提供的最 基本功能, 应当就是以生命信仰为核心的社会交往 模式、 组织整合行动。这些社会组织, 以信佛、 信基 督教、 信伊斯兰教 的行动方式, 把已经断 裂了各种 社会关系的人们再次聚合起来, 进而为他们提供价 值关怀和 社会服务, 共享 生命高于 一切的文 化理 念。其中, 最重要的是, 所 有参加这种互 动形式的 民众, 他们认识了, 熟悉了, 彼 此交往了, 能够作为 兄弟姊妹在一起团契, 分享共同的生活经历。 因此, 这里讨 论的所谓? 社会重建#, 就是作为 人际关系的整合, 是一切自我存续的人类群体, 具 有相对独立的行动领域, 自身享有比较独特的价值 观念和行为规范, 甚至是一种制度聚合。这些宗教 体系在为人类文明提供的各种信仰结构之中, 本质

前些日子, 我给上海宗教界的领袖们讲课, 也给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其中一部分宗教界领袖对此表示理解, 并且说, 如果做问卷的话,

他们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27

上就已包涵有人们交往生存的共存关系 和行动规 范, 并能为那些断裂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灾民们 提供一种固有的社会交往方式, 进而以一种社会群 体、 文化团体的形式, 来表达对灾区民众每一个个 体生命的关怀。 在此, 各种宗教体系所具有的灵性资本和社会 资本, 就能建构为一种社会交往资源, 以一种人际 交往结构的形式存在, 并且以社会资本的规范、 信 任、 互动的形式来表达人们之间的相互关怀和生活 自救。这一点, 应当是灾区社会重 建、 重建灾 区社 会- 文化网络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所以, 灾后社会 重建的关键问题, 是灾区民众的社会交往关系的重 建、 人群社会信任方式的重建、 价值观念的共享及 其地方社会的再度认 同。它们将决定灾后社 会重 建的范式、 特征和向度。 因此, 宗教 作为 一种 社会 交往结 构的 定义 方 式, 实际上 就已包 含了 社会重 建的 重大 内涵。所 以, 我把它理解为讨论宗教与灾后社会重建问题的 一个概念工具。这一概念, 将强调人们对生命信仰 结构、 基层组 织的重 要性、 人际 互动 关系 的重建。 更重要的是, 它将把各种自愿组成的互助群体、 社 会团体视为灾区社会重建的重要基础之一, 把认同 于生命信仰 的各种中 国人, 纳入一个 能够生活 自 理、 交往互动的生命共同体, 从而使所有的灾区民 众能够具有价值认同、 社会归属之感, 具有一种精 神共享和彼此交往的社会关联, 终而为灾区社会重 建发挥多方面的功能。

动机的自主性个人进行自愿交 换而形成的人际交 往结构。它强调 社会的形成, 是 社会分化、 经济分 工和领域分割等专业化的结果, 是社会团体、 法人 团体、 民间组织、 O、 NP NGO 等层面的集合, 是各种 组织、 制度、 资源自由聚合的 结果。它需 要各类组 织、 领域专门化的建构, 甚至是法律的支持。 权力模 式: 主 张社会 秩序 是强制 性的建 构过 程, 同时也是通 过一套权力关系予以实施的 结果。 为此, 社会建设是通过个人身份、 地位、 权力和阶层 的相互作用, 并服务于社会重建者的利益。这种建 构模式, 亦可以称之为? 行政渗透模式#。 就一般性社会救助而言, 这三种模式都有可能 在灾后社会重建层面具有一定的功能, 特别是在聚 合灾区亟需的社会资源层面各有所长。但是, 值得 指出的是, 上述每一种社会重建模式都会具有它的 不足和局限, 因为它们之中的资源、 利益结构, 早已 经决定了它们可能具有的行动原则和价值向度。 共享模式的社 会重建, 它 有可能在民间 社会、 草根信仰的建构方面提供很大的助益; 专门化模式 的社会重建, 可能 在建设以法人社团、 会团体为 社 中心的公民社会中发挥特别的功能; 权力模式的社 会重建模式, 则有 可能形成一种资源集中、 速度很 快、 行政特 征非常明显的重建模式。诚然, 也有可 能, 在具体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涌现出其他的重建模 式; 但更有可能的, 是这三种重建模式的 交叉和重 叠,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得 益彰的重建模式, 或 许就是一种强政府、 大社会、 大政府、 小社会或小政 府、 大社会 的重建模式?! 然而, 可以肯定的是, 在 此三种重建模式之外, 所有个人的力量都将是非常 有限的。因为社会重建, 必须以社会参与的方式才 能实现社会建设的本来目的, 否则, 重建 起来的社 会, 可能就不是一 个中国人期待、 希望的 和谐社会 或公民社会了。 这三大重建模式, 将会给中国宗教提供一些参 与灾后社会重 建的固有路径和现成的方法。三种 重建模式之中, 宗教都将可能参与和提供自己的灵 性资源和社会资本, 但更有可能的是, 各 大宗教依 然会致力于修桥铺路, 作光作盐, 慰问灾民。因为 中国宗教基于自己的生命信仰 而参与的社会服务 和社会重建, 往往 是以光和盐的方式, 功 能发挥而 形消骨立, 甚至要隐匿自己固有的组织形态。

三、 一般社会救助的三大模式
国家一 体, 是中 国人 很喜 欢使用 的概 念, ? 社 会#的概念则意义模糊, 甚至是一种最宽泛的表达。 在家庭关系不稳定或者是家庭关系已经 断裂的前 提之下, 国 家就会显得特别的突出 和强大。为此, 地震灾后的社会重建, 可能会首先面临着如何处理 国家与社会、 宗教与国家、 宗教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从而使社会重建问题显得格外的严重, 可能会呈现 若干种不同的社会重建模式。经初步思考, 我把它 们归纳为三种最基本的重建模式。 共享模式: 即基于一个具有共享的核心价值和 基本权利的道德社区, 建构一种具有纵向关系的、 人际交往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制度基础, 把个人与 更大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联接起来, 进而强 调社会重建是一种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之间联 系纽带的建构, 一个社会的有序重建, 重点在于社 会成员的正常交往。 专门化模式: 强调社会建设是具有自身利益和 28

四、 中国宗教社会救助的可能性
中国宗教最能实践的, 就是灾难时期的社会救 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 宗教组织实际上就是一种意义系统, 亦可以称

之为? 信仰型社会组织# FBO( Fait h Based Org ani zat ions) , 则可以利用它们灵活的组织形式、 活动具 有自愿特点,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的社会功 能, 起到更加重 要的社会自我服务功 能。其中, 它 们包含了社会服务内涵和福利互助特征, 而且这些 宗教组织的价值取向, 正好也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 在意义选择层面从单 一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 以, 中国宗教能够适时地进入社会, 以其独特的意 义系统、 服务方式和民间组织, 为当前中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 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 会协调功能。 基于当代中国宗教进入社 会的基本路径 或准 入机制, 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 社会公益事业的这 一特征, 故而本文以? 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为题, 着重于对中国当代宗教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方 式, 讨论当代中国宗教在社会救助功能的发挥路径 等问题。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 公益慈善也同样 具有深厚的 历史积 累, 具有丰 富的 历史 经验。为 此, 中国人常常把传统中国的公益慈善特征称之为 ? 四大基石# 或? 四 条腿#, 这就是宗族公益慈善、 社 会公益慈善、 政府公益慈善、 宗教公益慈善。其中, 政府公益慈善当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公 益慈善主 体, 但更加主要的公益慈善的事业主体却是宗教和 社会各类组织。这些活动在宗族、 宗教和社会各种 领域中的公益慈善事业, 往往能够真正进入社会、 民众的需要之中, 成为他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 组成部分, 发挥出人际关系的协调、 人群利益的再 分配等重要功能。而在社会结构层面, 它们却能够 与国家政府联手互动, 动员了整个社会的公益慈善 资源。由此观之, 中国社会的公益慈善资源的动员 方式, 常 常是国家 政府与民 间社会组 织的共同 合 作, 或者是国家政府为主导, 或者是民间社会组织 为主角。总之, 这个公益慈善资源的动员过程及其 资源的使用过程本身, 实际上就已经在其中包含了 丰富的社会协调和社会服务的内涵。 就中国宗教社会救助的社会意义而言, 中国宗 教本来就是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兴起和发 展的一个 内在因素。为此, 当代中国的宗教界本身所固有的 举办公益慈善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要求, 在国家 政府目前尚无完备的社会公益资源的前提之下, 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我 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及其公共服务尚不 发达的今 天, 宗教型的公益慈善事业, 无疑是中国社会公益 慈善的重要补充和积极力量。于是, 每一次的社会

公益活动, 每一次 的赈灾济困活动, 每一 项社会慈 善的救助事业, 中国宗教界及其相关组织都充分表 现出充分的社会活力及其对于 社会公益资源的动 员能力。 这种动员能力, 尽管是局部 的, 但宗 教本身就 是一种组织资源, 一种民间组织资源。它能够通过 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网络, 有效征集一定的 人力、 物力和社会资源, 并能把这些资源成功地运用于社 会服务和社会协调之中, 特别是运用于对社会弱势 群体的各项服务之中。显然, 宗教组织能够在服务 社会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建构出一定规 模的社会资本和相应的社会认同模式。 尤其是 1990 年代以来, 宗教慈善公 益团体的 数量增多, 宗教型 慈善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 服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大, 所提供的方法越来越正 规化、 专业化, 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类 型而日益 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时, 宗教类 NGO 与其他类 型的 N GO 一起, 它们作为与第一部门政府、 第二部 门市场企业一样重要的第三部门, 构成了当代中国 文明社会的第三种社会支柱。 可以这 样认为, 中国 宗教 界所提 供的社 会服 务, 虽然目前还是处于所谓的? 宗教慈 善#阶段, 但 多数宗教团体已经转变为? 宗教公益服务#, 已经明 确了如何发展? 宗教福利和宗教社会工作#的方向, 基本具备了宏观社会环境, 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更 多的社会服务的时机、 建构宗教型公益慈善资源的 基础业已大致具备了。

五、 宗教类社会救助模式的若干特征
此处提及的? 社会#特征, 指的是处于国家与市 场之外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的行动领域, 也是本 文曾经讨论过的第三领域或第三部门, 同时也属于 当代中国人正在致力于打造的? 社会建设#的领域。 由于当前中国的宗教 组织的社会性 质大多被 定性为社会团体、 一种专业型的社会团体, 所以, 宗 教作为一种具有 NGO、 NPO 特征的社会团体或社 会组织, 其社会性 质的表达和社会功能的呈现, 则 首先就要以其 组织制度作为载体。特别 是那些信 仰宗教的宗教信徒, 他们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它 们对宗教人士、 特别是对宗教神职人员的信 赖感, 而他们共同参与宗教组织的社会公益事业, 也会使 他们深深地获得一份社会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以, 宗教组织及 其认同结构, 应当就是 当代中国 的宗教团体、 教组织在从事社会公益慈善 事业、 宗 体现社会协调功能的最大、 最基本的社会资源, 使 其成为了中国宗教组织从事社会服务、 协调社会利 29

益关系的重要渠道。而这一过程, 它们就已经充分 体现了宗教组织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救助功能, 建构 了比较深刻的社会服务关系。 所以, 宗教类的 社会救助模式, 首先就应 当是 具有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特征的社会行动, 而不论 这种行动是否具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 织作为基 础, 只要它们是自我组织的公益行动, 它们就会具 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救 助功能。特别是在当代 中国 社会之中, 乡镇一级基本上没有民间自发性的公益 慈善团体, 这就更加使中国宗教各类组织得以在政 府缺位、 企业失灵的社会底层, 充分发挥它们应有 的社会救助功能。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建构过程中, 这是一 个正在建构、 需要多方面资源集结之后才能养成的 新领域。虽然 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救 助领 域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制度化 和专业化, 但是, 它们既不是完全属于国家政府, 也不完全属于民间 社会。依其现有的结构, 它应当同时包括了国家政 府和民间社会这两大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 中国 宗教所具有的这一特征, 大大地影响了中国宗教的 社会救助行动及其社会服务模式。 比如, 中国宗教经常采用的? 救助式社会慈善# 方式, 实际上就是在发生了灾难、 亟需救助的时候, 才有可能呈现的宗教救助方式。这种方式的构成, 常常会使人发生宗教就是灾难救助的时候记忆, 构 成了? 灾 难宗教# 或? 救 助型宗 教# 的习惯 性思维。 这种思维与判断方式, 初看起来, 似乎是在肯定宗 教的社会救助功能, 然而时间长了之后, 它们却会 削弱宗教的真正功能。灾时有宗教, 平时无信仰。 其次, 是? 指令式社会慈善#方式。这种社会救 助方式, 是上述? 权力模式#的延伸。各个宗教的社 会救助不是自治、 自主的, 而是出自于一种行政指 标, 钱物捐献的多少, 往往不是依据被助对象的需 要, 而是依据权力管理和运作的需要。甚至在不同 宗教之间, 本土宗教的捐助可以多一些, 外来宗教 则应当少一些。近年来, 就有所谓外来宗教的负责 人抱怨他们的社会服务空间太小, 比不上本土宗教 的服务空间。相应的社会结果是, 见诸于媒体的宗 教服务成绩, 常常就是接受行政指令而能够进行较 多服务的宗教。 再次, 是? 交换式社会慈善#。这种服务方式特 别有意思, 我把他们叫做宗教界的? 爱心竞赛#。你 捐 100 元, 他最好就捐 200 元。比如, 安徽一位僧人 竞选佛教协会会长, 仅因他在一次公益捐助活动捐 了 400 元, 而另外一位僧人捐了 600 元, 结果他没能 30

做成会长。类似这样的社会公益 活动, 还有 不少, 甚至在出任地方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方面, 也常常 要取决于这种爱心竞赛。 第四, 是? 特殊式社会慈善#。这种社会救助或 社会服务方 式局限 于各个 宗教 的信仰 实践特 征。 因为各个宗教对教义及其信仰 的理解与实践方式 不一样, 它们相对 于不信教的其他公民而言, 他们 的信仰实践与社会服务方式总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所以, 在宗教式的 社会服务层面, 无论是 哪一个宗 教, 最好就是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公共 性, 而不能通过宗 教的服务, 同时进行宗 教信仰的 传布, 进行宗教宣传和信仰引导。这样就会大大降 低宗教服务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上述一般性社会服务模式之中, 共享的模式与 专业的模式最为可取, 也是宗教性社会服务模式的 基本建构路径。而权力模式尽管功能最强, 但目前 中国宗教前三种服务模式的构成, 大多受此制约而 成。此不得不引起关注和纠 正。至于第 四种服务 模式, 它的改进, 则要依赖宗教服务的专 业水准的 提高, 以及社会服 务质量的社会共享意思, 打通宗 教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共享结构。 尽管如 此, 我 依旧要 讨论 宗教的 社会服 务模 式, 视为一种? 社会建设的行动 单位#, 而不把这个 问题局限于精神和心灵的安慰与咨询, 或者是局限 于一些财物的 捐助。我希望能够把财物 的捐助行 动与社会 的重建整 合起来, 建构一 种新的慈 善理 念 ? ? ? ? 社会慈善#, 以区别于那种国家慈善和个人 慈善行为, 从而改 变那种财物捐献式、 补型的公 残 益慈善模式。这种 社会慈 善模 式, 整合 了人 力慈 善、 财物慈善等内 容, 同时致力于建构一 种社会组 织的或个人之间的直接交往, 致力于信仰、 宗教与 中国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文化- 信仰体系之间 的相互理解, 进而 建构为一种彼此认同、 信仰互动 的社会重建机制。为此, 希望国家宗教的行政管理 方面, 能够为当代 中国宗教进行以社会服务、 社会 建设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慈善事业, 提供更多的空间 和平台, 为宗教服 务建构更多的公共性、 社会性与 专业性。 诚然, 就现有 的宗教 社会 服务和 社会救 助而 言, 中国宗教界的 努力, 可以说是已经构 成了一幅 非常生动、 富有意义的社会重建的象征结构。它们 在贡献人类宗教的爱心, 分享共同的生命资源, 实 践社会共同的信仰。 ( 责任编辑: 闫卫平)



  本文关键词: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1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