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师禅学思想初探
本文选题:圆瑛 切入点:心性 出处:《南昌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圆瑛法师是我国近代高僧,中国佛教复兴的巨擘。其禅学思想在继承自达摩以来以心为主的心性论的同时,,以《首楞严经》为根本依据,吸收净土、唯识等理论融合于禅,遵循宗密、延寿禅教一致的风格,形成心性论、实践论和归宿论的禅学体系。 在禅学心性论中,法师主张一心为宗,并以楞严义理为依据提出根性即是佛性的佛性理论,其根的内涵为知见、心法、识的现量境。在禅学实践论中,圆瑛法师在其禅学心性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修行实践,提出一套系统的看话禅的修证理念——离心意识为参禅关键,止观为参禅入门,大乘禅为禅修圆满。在禅学归宿论中,法师以净土为生命归宿,其净土思想实质还是禅门心法。圆瑛法师禅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其禅学理论能够弥补禅宗弊端,维护正统禅学,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禅学。
[Abstract]:Master Yuan Ying is a high monk in modern China and a giant i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Buddhism. His Zen thought inherits from Damo's heart-centered theory of mi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es the Shou-Shurangyan Sutra as the fundamental basis, absorbs the pure land, and integrates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to Zen. It follows the same style of Zen Buddhism, and forms the Zen system of mind theory, practice theory and home theory. In the theory of mental nature of Zen, the Master holds that one mind is the sect,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that the root nature is the Buddha na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hurangyan righteousness, and its root connotation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ind method, and knowledge. In the practical theory of Zen, On the basis of his Zen spirituality theory and his own practice, Master Yuan Ying puts forward a set of systematic practice of meditation in which the centrifugal consciousness is the key point of meditation, the stop view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meditation, and the Mahayana meditation i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meditation. The essence of Master's Pure Land thought is still Zen mind. The value of Master Yuanying's Zen theory lies in the fact that his Zen theory can make up for the drawbacks of Zen Buddhism and maintain the orthodox Zen study. In real life, it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Chinese Zen better.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昌舒;名教与自然问题的解决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7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刘娜;;浅谈“春秋笔法”在《西游记》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雷素娟;;解脱与远离——论佛教对杨键诗歌创作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耿敬;;中国近代佛教教育的兴起和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袁牧;单德启;;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现代化初探——以安徽九华山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8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心希;;圆瑛大师人台传戒与两岸佛教传承[A];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C];2011年
10 陈丽珍;;试论圆瑛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A];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6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振华;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波;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王璐;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罗福明;虚云大师禅学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6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9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