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以云南临沧佤族为例
本文选题:南传佛教 切入点:佤族社会 出处:《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01期
【摘要】:佤族南传佛教社会的"阶序"是以佛教的业力和功德观念作为分类基础,以神圣性逻辑和世俗性逻辑的对立和交融形成的。它不同于印度种姓社会以洁净和不洁为分化基础的阶序,信仰南传佛教的佤族社会"阶序"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系化关系,是信仰南传佛教的佤族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相互作用并趋于稳定的保障,它使生活于佤族部落的每一位成员一生注定是与整个佤族社会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Abstract]:The "preface" of the WA Southern Buddhist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Buddhist karmic and meritorious concepts, and is formed by the opposition and blending of the sacred logic and the secular logic.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der order of Indian caste society based on cleanness and uncleanness. The "order order" of WA society that believes in southern Buddhism embodies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of Buddhist values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f WA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uthward Buddhism.Social structure and religious structur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end to the guarantee of stability, which makes every member of the WA tribe destined to be linked with the whole WA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云南临沧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现状调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7CZJ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东南亚佛教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田继周;班洪佤族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封建领主制[J];民族研究;1983年05期
2 夏希原;;发现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路易·杜蒙和他的《阶序人》[J];社会学研究;2008年05期
3 杨毓才 ,刘达成;景颇·佤族的部落酋长制[J];思想战线;1980年05期
4 何平;;从境外诸国文献和传说看佤族的形成[J];思想战线;2006年06期
5 郑筱筠;;历史上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之互动——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杨;;印度卡斯特社会的他者观念——读路易·杜蒙《阶序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2 陈坚;;农村教育研究的身体社会学视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艾兵有;潘亿生;;班洪抗英事件的价值解读[J];党史文苑;2010年04期
4 彭波;;论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9年24期
5 赵秀兰;;佤族寨桩: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艾兵有;孙玉荣;范益民;;佤族孝道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美德建设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高宏慧;;论临沧佤族节祭文化的特点与开发[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赵明生;;定居在西南边陲的回回民族[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罗玲芝;;沧源佤族原生态民歌赏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D];云南大学;2001年
3 陈荟;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敏;农村社会个体化与乡镇治理[D];复旦大学;2010年
6 田玉玲;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刘振宇;初民社会法的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莫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D];云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鲁嘉颖;傣族佛寺园林环境艺术之旅游环境营造[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2 邹媛;西双版纳傣族佛爷的生存状态对“和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刘振宇;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陈筱筱;佤族舞蹈进入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可行性与推进模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5 龚曼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对接[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梅;傣族、汉族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王京;云南德宏那目村傣族“摆”的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高蕾;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9 田晓卿;芒市西山乡弄丙村景颇族社会中的董萨[D];云南民族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哲一;我国南传佛教首次举行升僧阶仪式[J];中国宗教;2004年02期
2 伍琼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07年06期
3 吴圣杨;;泰国南传佛教的早期传播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年03期
4 郑筱筠;;凡尘使命——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宗教;2009年06期
5 熊胜祥;傅志上;孙云霞;;浅谈南传佛教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以勐海县和尚生现象为例[J];中国宗教;2009年12期
6 伍琼华;;以“赕”佛活动为中心的南传佛教实践与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郑筱筠;;内敛与外显: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南传佛教[J];佛学研究;2010年00期
8 郑筱筠;;试论中国南传佛教的宗教管理模式[J];中国宗教;2011年01期
9 孙钢;;边陲伽蓝 云南南传佛教寺院巡礼[J];中国宗教;2013年06期
10 黄夏年;;法轮恒运转 南北气相连—读《南传佛教史简编》[J];法音;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筱筠;;内敛与外显: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南传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加大对南传佛教僧人的培训力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宋立道;南传佛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梁晓芬;如何破解南传佛教“有寺无僧”、“缅僧入境”困局[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梁晓芬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刘林;加大对南传佛教僧人的培训力度[N];西部时报;2004年
6 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云南傣族社会伦理道德[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杨秀蓉;南传佛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4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郑筱筠;东南亚宗教对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周芳;刀述仁:人生大愿是建立南传佛教佛学院[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谢颖;一叶一世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玉玲;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云南大学;2010年
2 释永仁(Rev, Kanattegoda Saddharatana Thero);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玉婷;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教育与“康朗”的社会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2 王登云;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美育功能[D];云南大学;2012年
3 李梓伊;云南傣族南传佛教文化圈域内传统舞蹈形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711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71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