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抒海、竭海、弈海与拟海——印度佛教抒海神话的源流

发布时间:2018-04-12 09:35

  本文选题:抒海神话 + 佛教文学 ; 参考:《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01期


【摘要】:在《六度集经》、《生经》、《摩诃僧yG律》、《佛说大意经》、《贤愚经》和《佛本行集经》中,有一个情节类似的抒海神话。该本生故事既化用了印度民间故事中的鸟儿舀干海水的情节,又与入海采宝的故事相连接,还与婆罗门教的"搅乳海"神话有所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宣扬大乘佛教"六度"(六波罗蜜)中的"布施"与"精进"观念的新型神话故事。其原有的核心观念也进行了佛教的理论化处理,不仅在密教文献中有多种竭海法术,而且新产生了"能竭烦恼海"这样比较典型的佛教叙述。可以说,该神话故事的成型体现了印度外道故事的佛教化过程。抒海本生既口头传播于西域的于阗等地,后被辑入故事集《贤愚经》中;又以汉译佛经的多种文本、图像及舞台艺术的形式,进入我国汉、藏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学艺术视野,散见于佛教类书、道教文学或禅宗话头以及民族戏曲之中,其影响深远而多样化。
[Abstract]:In the Scriptures of the sixth degree, the Scriptures of Health, the laws of the Mahabharas YG, the Scriptures of the main idea of the Buddha, the Scriptures of Mercy and folklore, and the Collection of Buddhist acts, there is a similar story of expressing the sea myth.The Benson story combines the draught of birds from the Indian folklore, links it with the story of treasure mining in the sea, and is also linked to the Brahmin myth of "churning the sea".Thus formed a new mythological story of spreading the idea of "giving" and "refinement" in the sixth degree of Mahayana Buddhism.Its original core concept has also been theorized by Buddhism. Not only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exhausted sea spells in the literature of secret education, but also a more typical Buddhist narrative of "can exhaust the sea of trouble" has emerged.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myth reflects the Buddhist process of the story of India.Expressing Haibensheng not only spread orally in Yutian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but was later compiled into the collection of stories, "the Book of Mercy and folly," and entered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horizons of many ethnic groups, such as Han and Tibetans, in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texts, images and stage art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to Chinese.Scattered in Buddhist books, Taoist literature or Zen discourse and national opera, its influence is profound and divers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顾淑彦;;晚唐五代宋时期敦煌石窟贤愚经变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0年04期

2 刘永增;《贤愚经》的集成年代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开凿[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3 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8年02期

4 刘守华;;《贤愚经》与中国民间故事[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4期

5 陈明;;作为眼药的乌贼鱼骨与东西方药物知识的流动——从“沙摩路多”的词源谈起[J];西域研究;2009年01期

6 黎蔷;藏文《贤愚经》与佛教戏曲流变考[J];西藏研究;1997年02期

7 陆离;吐蕃三法考——兼论《贤愚经》传入吐蕃的时间[J];西藏研究;2004年03期

8 康保成;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其美多吉;试评法成《贤愚因缘经》藏文译文[J];西藏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莉;;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贤愚经》故事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弛;;论古代印度王权合法性来源的变迁[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杨富学;20世纪国内敦煌吐蕃历史文化研究述要[J];中国藏学;2002年03期

3 李青唐;;谈中国古代离魂还魂小说的思想基础[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王青;;汉唐之际的海上历险故事[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俞珊瑛;;东阳南寺塔出土北宋经函中的彩绘乐舞及相关问题[J];东方博物;2008年04期

6 万久富;《晋书》语词拾零[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7 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年04期

8 赵莉;;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贤愚经》故事研究[J];龟兹学研究;2006年00期

9 扬之水;;桑奇大塔浮雕的装饰纹样[J];敦煌研究;2012年04期

10 白晓帆;;殷芸《小说》中志人轶事虚构文学中的虚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佛教研究的成果与问题[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赵莉;;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贤愚经》故事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3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娟;从世俗到神圣[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冯阳;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查斌;从神圣走向世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平;狂欢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伟歌;唐代掖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晓霞;祖冲之《述异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若涵;唐宋春季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金毅;朝鲜民间故事及古典小说与《贤愚经》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黄梅;洛阳伽蓝记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晶;对当前新疆主题性油画创作的研究与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伶俐;魂落崦嵫—海子《太阳·七部书》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荣;试论莫高窟275窟北壁故事画的佛经依据——附275窟等年代再探讨[J];敦煌研究;1991年03期

2 谢生保;克孜尔石窟故事画对莫高窟故事画的影响[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3 刘永增;《贤愚经》的集成年代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开凿[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4 张景峰;;敦煌石窟的中心佛坛窟[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5 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J];敦煌研究;1994年03期

6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J];敦煌研究;1994年04期

7 赵莉;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J];敦煌研究;1995年01期

8 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年04期

9 刘守华;;纵横交错的文化交流网络中的《召树屯》[J];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01期

10 傅光宇;《召树屯》源流辨析[J];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淑彦;敦煌石窟贤愚经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东明;略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4期

2 圣凯;;同在与缺失——印度朝圣之旅的感悟[J];法音;2007年03期

3 学诚;;法显大师对当今佛教的启迪——在纪念法显西渡斯里兰卡1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基调发言[J];法音;2010年10期

4 杨明;;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J];伦理学研究;2010年06期

5 隐民;;大乘与小乘·显教与密教[J];五台山研究;1986年03期

6 宫静;印度佛教东传与天台宗[J];南亚研究;1994年04期

7 周贵华;;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薛克翘;;印度佛教金刚乘诗歌浅谈[J];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9 孙尔康;印度佛教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赖永海;;佛教现代化略论[J];长白论丛;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春苗;;印度佛教与中国医学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施伟达;;佛教中国化的艰难历程[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3 杨富学;陈爱峰;;西夏印度佛教关系考[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4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吴霓;;唐代佛教对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巫白慧;;国外因明学研究[A];因明研究[C];1990年

7 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论纲)[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8 黄夏年;;佛教在历史上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与现代意义[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9 李四龙;;论欧美佛教研究的方法论困境[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V匆,

本文编号:1739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739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