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般若中道的阐发窥汉藏传佛教之异同——以吉藏和宗喀巴为例
本文选题:缘起 + 性空 ; 参考:《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般若学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中观学派是般若学发展的高峰。虽然吉藏和宗喀巴两位佛学大师所处时代不同、地域各异,但他们的般若中观思想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汉藏两地传播发展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对其般若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佛教中观思想在汉藏两地各自历史背景下的不同演绎路径和共同旨归。
[Abstract]:Prajna study is the basi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the middle school is the peak of Prajna study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two masters of Buddhism, Jizang and Zongkaba, liv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eir ideas of Prajna and Prajna symbolized the theoretical height reached by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both China and Tibet. It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deductive paths and common purport of Buddhism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an and Tibeta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文辉;;阿底峡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才智;2009年28期
2 寇甲;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J];敦煌研究;2008年01期
3 廖方容;;佛光初渐雪域高原——浅析佛教7世纪传入西藏的文化契机[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4 李占魁;;准噶尔蒙古在西藏的统治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王力;;清代蒙古僧侣贵族述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6 何石彬;;《俱舍论》诸法假实问题探析[J];晋阳学刊;2008年01期
7 焦治平;论藏族的丧葬风俗[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吴琴峰;;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藏区的本土化[J];学理论;2011年02期
9 袁升祺;;藏传佛教萨迦派及其历史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03期
10 罗桑旦增;汉音藏语由来之管窥[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才吾加甫;;当代新疆土尔扈特蒙古佛教高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臻赜;;浅谈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特点[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马晓军;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力;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云;青海藏族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马宁;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7 当增扎西;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兰兰;宋元时期西藏止贡噶举派历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王璐;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思想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张国亮;萨迦班智达及其因明境论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5 黄全毅;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的治理和改革[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6 达丽;新疆哈喇沙尔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秋花;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D];兰州大学;2007年
8 马俊红;试析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观思想[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9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沈文洁;藏传佛教宗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西藏社会历史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天策;龙计兵;;宗喀巴的中观思想初探[J];商业文化;2010年04期
2 索南才让;略论宗喀巴的缘起思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3 田必伟;;宗喀巴“缘起性空”哲学思想浅析[J];宗教学研究;1991年Z2期
4 宋野草;;浅谈佛教哲学中的三个基本观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4期
5 王新水;;论“空”及其实践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徐东明;;论宗喀巴的中观思想及其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万全勇;;自空他亦空——宗喀巴对“他空”见的批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班班多杰;;僧肇和宗喀巴佛教思想比较——兼论汉藏二地般若性空思想的异同[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班班多杰;;试论藏传佛教的修道次第[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乔根锁;;藏传佛教格鲁派与汉传佛教三论宗心性哲学之比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思鹏;;《宗镜录》的中观思想[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缘起[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森;;因明在西藏[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4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5 张尚德;;禅的超越性[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6 姚文琦;;从湄洲“妈祖八宝”传说与佛家、仙家八宝之比较看海洋人的信仰与生活[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释隆迅;;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虞愚;;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9 杨化群;;关于藏传因明的几个问题[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10 祁顺来;;从《量论略义集》看藏传因明[A];因明研究[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厚生 东北师范大学;长白圣山的信仰缘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姚卫群;解脱与享乐[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罗宾;宗喀巴改革藏传佛教及格鲁派的兴起[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魏冬 西藏民族学院;宗喀巴:藏传佛教的改革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顾野生;燃灯节,以灯供祈福[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7 孙永涛邋杨雅心;查果寺印象[N];阿坝日报;2007年
8 林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米鹏;古老de南木甲寺[N];阿坝日报;2006年
10 唐召明邋白冰 孙闻;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2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金刚;《瑜伽师地论》思想的目的论特征[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4 夏金华;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聂伟荣;《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俊红;试析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观思想[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2 喻长海;宗喀巴与吉藏的中观思想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3 周天策;宗喀巴显教实践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思想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完玛草;拉卜楞尼僧生活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董希媚;宗喀巴止观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7 徐吟吟;智榃与吉藏的二谛观异同[D];西南大学;2012年
8 韩封三祝;道次第传承谱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万全勇;宗喀巴“缘起自性空”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10 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14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1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