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占蓍卜解谜——论龟蓍作为卜筮具及其在古代卜筮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文选题:骨卜 + 鸡卜 ; 参考:《文史哲》2014年02期
【摘要】:在殷商的占卜中,出现了龟甲取代水牛肩胛骨的情况,这是因为古代先民相信龟为现实中神灵的动物,对于占卜最具有灵验之效,而且对于卜辞的记录与保存是非常有益的,由此龟甲遂成为最神圣和最灵验的卜筮具,从而形成了"古者筮必称龟者,以其令名,所从来久矣"的卜筮传统。蓍草的诸多特点可能比较适合古代先民的宗教观、筮卜观、审美观和运用上的要求。蓍草被视为神草,古人认为它长寿而又神灵,因此蓍草成为理想的卜筮具。古代先民对于作为卜筮具的龟、蓍具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喜好与迷信,这与龟蓍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品性以及在众多的卜筮具中的胜出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司马迁作《史记·龟策列传》,以卜筮为"圣人重事者",突出了占卜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但又强调对于卜筮不可迷信,并发挥了《尚书·洪范》"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的观点,对于今天理解卜筮仍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In the divination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tortoise shell replaced the scapula of the buffalo, because the ancient ancestors believed that the tortoise was the animal of the gods in reality, which had the most effectual effect on divination, and was very beneficial to the recording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inscriptions. Thus the tortoise shell became the most sacred and the most effective divination, thus forming "the ancient divination must be called the tortoise, with its name, has never been for a long time" divination tradition. Many features of Yarrow may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ligious, divination, aesthetic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ancient people. Yarrow is regarded as divine grass, and the ancients considered it to be long and divine, so Yarrow became the ideal divination. Ancient ancestors had a special worship, preference and superstition for tortoises as divination tools,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he turtle itself and its victory in many divination tools. Si Maqian wrote the Story of the Tortois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aking divination as the "sage and hearer", which highlighted the rol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divination in ancient political life, but also emphasized that divination cannot be superstitious. And played the "Shangshu Hong Fan" five strategies and divination second, five from its more,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the point of view, for today's understanding of divination still ha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9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辛文;;海龟如何辨别方向有新说[J];海洋世界;1994年01期
2 梁祖霞;;海龟定向之谜[J];科技潮;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志勇;叶少飞;;“西楚霸王”名号考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马怀云;;论范蠡的商业经营之道[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敖莉娜;崔锡章;;《本草纲目》文献研究评述[J];北京中医;2007年02期
4 罗琼;顾漫;柳长华;古求知;;“大病之主”源流考究[J];北京中医药;2011年02期
5 张健;;帝王农本思想对西汉盛世形成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袁冰;石东平;;七方十剂理论在宋代的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7 向永臣;赖先荣;张婧;;均匀设计法优选川芎提取物的提取工艺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张健;;农本思想与西汉盛世的形成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1期
9 熊伟业;;精炼与开阖的典范——《谏猎疏》与《哀二世赋》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龙纪峰;龙缘;;滇东南壮族传统织绣锦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陆双梅;;云南少数民族抢婚(偷婚)习俗的文化探析——以奔子栏藏族偷婚习俗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李应存;李金田;史正刚;;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Дх10298、Φ356、Φ356V中医方释要[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孔祥军;;《汉书·地理志》盐官考[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莹莹;杨金生;;古今刮痧法的比较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5 彭惠珍;;近二十年“十九畏”实验研究进展[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璐瑶;;对宗教仪式本质的宗教心理学微观剖析——以广西百色地区乐业县大挽村架桥仪式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陈敏;参芪复方调控GK大鼠大血管病变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凋亡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吴蓉茹;中医诊治闭经的学术源流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张红参;推拿结合药物治疗膝关节大骨节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陈西平;影响黄连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罗琼;本草文献药物规范的历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10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谭惠珊;天麻治疗中风病处方及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宋文娟;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振国;山药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免疫机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范春燕;《证类本草》征引医方考[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星华;贾谊《新书》校注商兑[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庭伟;司马迁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小丽;从勒菲弗尔改写论看《史记》英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延发;司马迁论《易》[J];殷都学刊;1993年03期
2 李安本;浅谈司马迁《货殖列传》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7年01期
3 曹迎;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王强;;试评古今两位硬汉作家[J];文学教育(上);2007年01期
5 王爱国;;司马迁人生抉择的文化价值——再读《报任安书》所想到的[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8年03期
6 朱孟军;;白璧无瑕[J];思维与智慧;2010年01期
7 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纪念司马迁诞生二千一百周年[J];文史哲;1955年11期
8 高亨;史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J];文史哲;1956年02期
9 郑慕康;汤义方;;司马迁大梁采访史迹[J];历史教学;1960年09期
10 施,
本文编号:1893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93651.html